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儒学门径》067 第二卷 第三篇 朱子《答辩》<1>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儒学门径067

第二卷·天人一贯2.3.1

第三篇  朱子《答辩》<1>

【原文】

愚既为此说——《太极图说解》,读者病其分裂已甚,辨诘纷然,苦于酬应之不给也,故总而论之。

大抵难者,或谓不当以继善成性分阴阳,或谓不当以太极阴阳分道器,或谓不当以仁义中正分体用,或谓不当言一物各具一太极。又有谓体用一源,不可言体立而后用行者。又有谓仁为统体,不可偏指为阳动者;又有谓仁义中正之分,不当反其类者。是数者之说,亦皆有理。然惜其于圣贤之意,皆得其一而遗其二也。

【编者注】

①朱子《答辩》是朱熹在撰写了《太极图说解》之后,有人根据朱子所讲的具体内容提出了一些反对意见,主要代表有当时的名儒张栻廖德明吕祖谦等。朱子对这些批评意见进行了统一解答。

②继善成性:语出《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认为道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东西具有善的性质,它所成就的东西就是人或物的天性。其基本含义在于通过不断地实践善,以实现和展现人或物的天性。具体来说,继善成性的观点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1>阴阳与道的对立统一:认为道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这种阴阳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东西具有善的性质。

<2>善的性质与天性的成就:阴阳的相继和成就,即“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意味着通过不断地实践善,可以真正实现和展现自身的价值,即天性。

<3>王夫之的观点: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强调人性区别于动物的特殊性在于“人之道”有“日新之命”,即人性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中。他认为人性的实现依赖于人的主观努力,即“继”的过程,这是人性得到实现的中间环节。

<4>性与善的关系:王绪琴(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在解读张载对《易经》的阐发时提到,通过不断地承继天赋予的本善之性,就能够成就自己的天地之性。即使性还在善恶混杂的状态下,只要坚守善端也终将为善。

<5>人性的动态发展:受《易传》影响,王夫之认为人性是在健动不息的“气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日新积累的先天特质。人性是一个不断发展、动态的运动过程,强调后天日生在人的道德主体性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继善成性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论,强调通过不断地实践善来成就和展现人或物的天性,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道德修养和人性发展的深刻理解。

③陈来《朱子<太极解义>的哲学建构》:朱子《太极解义》文后有《附辩》,其中提到四种主要的反对意见(或谓)和三种次要的反对意见(有谓)。朱子简单叙述了这些意见所谓“读者病其分裂已甚”,应是张栻的意见(见张栻寄吕伯恭)。四个“或谓”中,第一个或谓不当以继善成性分阴阳,应是廖德明的意见(见朱子答廖子晦一);第二个或谓不当以太极阴阳分道器,应是吕祖谦的意见(见吕氏《太极图义质疑》);第三个或谓不当以仁义中正分体用是吕祖谦的意见(见张栻答吴晦叔又),第四个或谓不当言一物各具一太极,应是张栻的意见(见朱子答张敬夫十三)。至于有谓体用一源,不可言体立而后用行者;有谓仁为统体,不可偏指为阳动者;有谓仁义中正之分,不当反其类者,应该都与张栻、吕祖谦的意见有关。

朱子简介(中):朱熹(1130—1200),朱子先后担任同安县主簿、知江西南康军、潭州知州、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皇帝的老师和顾问)、知福建漳州等职。平生致力于穷理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他所著书被元、明、清三朝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书。他的理学观点影响我国社会政治长达百余年,迄今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承先启后和无可替代的作用。其著作甚多,其中辑注《四书》,作为教本立于学宫。辑定《小学》成为启蒙课本,是启发德性、开启智慧的首选教材。

编审发布:秦荣光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