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5 尊重制度的团队必然走向兴盛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5

《论语·八佾5

【原文】子曰:“夷狄(1)之有君,不如诸夏(2)之亡(3)也

【注释】

(1)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2)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3)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译文】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评析】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以后又逐渐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在他看来,“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这是好的,即使“诸夏”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夷狄”要好。

学记】尊重制度的团队必然走向兴盛

王鹏翔

孔子所说的诸夏,应该是指以尧舜为代表的时代。夷狄也不一定就是在说地域上的夷狄,而是指不重礼乐,忽略德政的国家。自古以来,大多数人认为儒家是为政治家和政客们服务的,事实上并非如此,夫子所推崇的礼,不仅仅只限于普通大众,而是自君主以至于普通大众由上而下自觉维护的一种社会公德。以权力私欲所建立的政治制度必将如不可开化的蛮夷之地,毫无公平正义,忽略人性善良的一面,最终将国家陷于礼崩乐坏的混乱中。因此,礼乐的荒蛮远远超过了地域的荒蛮,礼乐的荒蛮必将会让政治中断,团体利益受损,导致民众的生活苦不堪言。唯有“尊礼”才能让一切变得越来越好。而“尊君”的全民崇拜,与蛮夷之地没有区别不会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太多了,像殷商的纣王,北齐的开国君主高洋等,从表面看,他们荒淫无度,泯灭人性,善恶不分,而实际还是因为他们忽略了礼的存在,将个人的欲望高悬于一切之上,最终变成了独断专行的独裁者。

任何一个团体,凡重视制度者,必将带来兴盛。忽略制度,以某个人为主导的团队,必将走向一个未知的境地。

尧舜重礼,故而社会和谐,人心向善。夫子尊周,实为重礼。无论华夏之无君,或者夷狄之有君,若无以礼为核心之制度,均为不善者也。言外之意,君与礼,吾更爱礼。此为以礼建立国家制度之理想也。无论君、民,礼为最高之主也。

尧舜尊礼华夏盛

桀纣失礼蛮夷人

蛮夷华夏皆有情

礼乐之邦万古存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亡,通无。一说:“夷狄亦有君,不像诸夏竞于僭纂,并君而无之。”另一说:“夷狄纵有君,不如诸夏之君。”盖孔子所重在礼,君臣亦仅礼中之一端,社会可以无君,终不可以无礼。孔子撇开无君一节,谓夷狄终不如诸夏。”

可谓此社会即无君,亦不可以无道。但不可谓此社会虽有道,必不可以无君。

《论语讲要》:夷狄,通称外族,诸夏是中国,中国自古有礼乐伦常之道,但至春秋时代,诸侯不听命于周天子,大夫专权,无父无君,弑杀君皆有之。虽有礼乐而无所用。孔子有感而发此论。夷狄是外国,虽无礼乐教化犹有其君,不同于诸夏这样目无君主

《论语恒解》:天地运会,以渐而开舆图,亦以渐而广唐虞三代,区中夏以定规模,而险远荒避者听其君长之自为治,圣人大公无我之心也。然地也有华夷,人无二心,故夫夷夏之分视乎心理之是非,而不在疆域之中外,周衰僭礼无君,夫子叹其反不如夷狄,夫夷狄亦人也。同得天地之理,即皆可为圣贤。

《论语正义》:此篇专言礼乐之事,楚、吴虽送主盟中夏,然暴疆逾制,未能一秉周礼,故不如诸夏之亡君,其政俗犹为近古也

《论语集注》:程子曰:“夷狄且有君子,不如诸夏之僭礼,反无上下之分也。”尹氏曰:“孔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亡,非实亡也,虽有之,不能尽其道尔。”

《论语义疏》:夷狄虽有君主,而不及中国无君也。释慧淋云:有君无礼,不如有礼无君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


《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心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审编发布:秦荣光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