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139 刚正不阿真君子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139

孟子•离娄8.27

刚正不阿真君子

【原文】公行子(1)有子之丧,右师(2)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3)驩也。

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位(4)而相与言,不逾阶(5)而相揖也。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注释】

(1)公行子:人名,齐国大夫。

(2)右师:先秦时期官名此处指齐国大夫王驩(huān ),字子敖。

(3)简:怠慢、倨傲。

(4)历位:逾越位次。

(5)逾阶:处于不同的台阶。,超过、越过

【译文】
  齐国大夫公行子的儿子死了,右师王驩前去吊丧走进大门,便有人迎上来与右师说话,他刚一就位就有人跑到座位旁和他攀淡。独有孟子不和王驩说话,王驩很不高兴,说:“各位大人都与我打招呼,孟子偏偏不与我说话,是有意怠慢于我。
  孟子听到这话后,说:“按的规定,在朝廷上不能越过自己的位子互相交谈,也不在不同的台阶上相互作揖。我是想按礼节行事,子敖却认为我有意慢待他,不是太奇怪了么?

【读解】

更像一个记事故事,的是齐国大夫公行子的儿子死了,大家前来吊丧,右师王驩也去了。王驩是齐王的宠臣,名,字子敖,他是当朝有权有势的红人。正因为他是齐王的宠臣,所以才有很多人攀其高枝。王驩一进门就有很多人宁愿违犯礼仪规则,也争先与他殷勤打招呼。右师落座未稳,有人争先恐后前来问长问短,卑恭卑敬,巧言令色。如此阿语奉承,其意欲何为,不言而喻。

故事中唯有孟子不向王驩显殷勤,因此王驩很不高兴,抱怨这是孟子对自己慢待没有礼貌。好善忘势的孟子,不不对权势阿谀奉承,却还敢于冒犯权势,反而责备右师这是不合礼仪规范的要求,是违犯了礼的规矩。

我们从孟子如此对待礼的观念来看,其中有两个价值观值的我们敬仰其一,孟子如此刚正不阿,光明正大的行为值的尊敬;其二,孟子如此不畏权势,维护自我尊严的行为,其实质是在遵守捍卫礼制的合理规范。通过这个故事与孟子所言,为我们对“礼”的认知与理解,提供了很多的重要信息,对我们正确的认知儒家倡导的德政礼之本质很有帮助。

孔子“巧言令色,鮮矣仁”(《论语·学而》1.3,详见【每日一修】《论语》学记04)说明了在孔子眼里那些卑恭卑敬,花言巧语讨好人的行为,是没有仁义道的行为。因为他们所讨好的,无疑都是有权有势有财富的人,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满足升官发财的欲望

孔子问学生子游说“你在武城做官碰到人才了吗?”子游回答说“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于偃之室也。”(《论语·雍也》6.12,详见【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31 )子游说的意思是有一个名叫澹台灭明的人,他办事从来不开后门,不走超近的小道,没有公事他不到我私人房间里来。

同样,孟子的这种行为方式和孔子如出一辙。可以看出,从孔子、子游台灭明到孟子,如此言行都说明了儒家的刚正不阿,清正廉明,以及儒家对“礼”的性与价值的尊重与捍卫

在我们现代人们的意念中,总认为儒学以礼治国的政治,是尊卑分明,尊无卑,卑无尊的意识观念,其实这是对儒学礼制偏颇的理解。从孟子这篇论述来看,那种居下奉上卑恭卑敬,不讲施礼规范的行为,儒家礼学文化是反对的认为这是严重的有违礼仪的行为,也是辱身丧志的卑鄙行为

孟子简介(下):孟子早年受业子思(孔伋,孔子之孙)之门人。他孔子尊崇备极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与孔子一样,孟子一生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随从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

审编发布:秦荣光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