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4
《论语·八佾第三》3·4
【原文】 林放(1)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2)也,宁戚(3)。”
【注释】
(1)林放:鲁国人。
(2)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评析】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学记】礼的根本是什么
作者:王鹏翔
林放向夫子请教礼的根本,夫子首先给予林放一个很高的称赞。在《论语》里会经常出现弟子们向夫子请教问题的情景,而且每次请教,孔子都是以温和尔雅的态度给予回应。为什么说是回应呢?因为,夫子告诉对方的不一定是答案,或许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者是因人所问,根据问者的层次,给予引导和启发。打个比方,假如有人问:“这棵树为什么这么高?”一般会回答说:“因为这棵树是某某品种,土壤又好,所以才这么高”。但如果这个问题让夫子回答的话,也许他会说:“天地以四季循环,土以徳而自厚,故能长幼有序。”因为他永远最关心的是对人性的良能。
正如林放所问,夫子先是给予赞叹,继而予以回应。他并没有直接回答礼的根本是什么,而是简单做了一个说明,礼太过奢华,则会让人注重枝末,忽略根本,所以宁可简陋一点。
历朝历代,奢华的婚礼,葬礼比比皆是。现在的丧礼五花八门,演唱会,歌舞团,竭尽所能,一场丧礼可以花上几十万,甚至上千万,但人们却往往忽略对逝者的哀戚,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庄严,大家都觉得花钱越多,越奢华,越能表达自己的孝心,最后竟形成了一种攀比。
林放所问,夫子大赞,本末先后,必有所由。礼不在繁,亦不在奢,繁奢必失礼。吉礼必以恭敬为本,丧礼必以哀戚为本。若失所本,必不为礼。
礼之用,何为本
祭尽诚,丧尽戚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礼本于人心之仁,而求所以表达之,始有礼。奢者过于文饰,流为浮华。俭者不及于程节,嫌于质朴。然奢则外有余而内不足,俭则内有余而外不足,同嫌于非礼。外不足,其本尚在。内不足,其本将失。故与其奢,宁俭。
人与人相交相处,而有仁有礼。人有死生,人之相交相处,至于死生之际,而人心之仁益见,其礼亦益重。故又特举丧礼一端言之。
礼有内心,有外物,有文有质。内心为质为平,外物为文为末。
礼有文有节。如饮食之礼,其本则污尊杯饮,惟俭而已。临丧之礼,为之衰麻哭痛之数,所以节之也。其本则哀痛惨怛,惟戚而已。
《论语讲要》:林放请问礼的根本。孔子告以“大哉问”称赞他,然后解答。
礼有五种:吉凶军宾嘉。吉礼是祭祀,凶礼是丧事。
中国一切学问重根本,如酒由水造,水是酒本,如百川归海,河为海之本。故祭祀供酒,只供水。祭海神先祭河神。
祭祀注重诚心,奢则失其诚,从俭则无此失,可得本。丧礼如此和易,不合情理,则不如哀戚,哀戚可得其本。
《论语恒解》:林放见世烦文太甚,有乖中正而问礼之本,盖有救世之志。
礼者而较之与其奢,而失中,宁俭而存古朴,何也?礼本所以达人心之诚,不诚而尚虚文,何取焉,如丧礼至多,然所以委曲繁重者,因哀痛之良不能恝(jia)然,故以礼致其礼情耳,若但其义文而无哀戚之诚,便为无本。
《论语正义》:包曰:“易,和易也,言礼之本意失于奢,不如俭;丧失于和易,不如哀戚。”
“本”者,万物之始,先王制礼,缘人情世失而为之,节礼以范围之。
礼贵得中,凡丰杀,即为过中不及中也。过中不及中,俱是失礼。
言丧礼徒守义文之节,而哀戚之心浸以总驰,则礼之本失矣。
易者哀不足,戚者哀有余。
檀弓:“子路:‘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立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
《论语集注》:戚则一于哀,而文不足耳,礼贵得中,奢易则过于文,俭戚则不及质,二者皆未合礼。
范氏曰:“夫祭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丧与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礼失之奢,丧失之易,皆不能反本。”
杨氏曰:“丧不可以径情而直行,为之衰麻哭痛之数,所以节之也,则其本戚而已。”
《论语点睛》:俭非礼之本,而近于本。
《论语义疏》:奢则不逊,俭则固陋,俱是致失,奢不如俭。
若和易及过哀,皆是为失。
或问曰:“何以答以礼本,而必言四失,何也?”通云:“举其四失,则知不失其本也。其时世多失,故因举失之胜以诫当时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
孔子简介(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审编发布:秦荣光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