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5 如何获得大众的拥护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5

《论语·为政第二》19

【原文】哀公(1)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2):“举直错诸枉(3),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

(1)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公元前494==468年在位。

(2)对曰:《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

(3)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译文】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评析】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学记】如何获得大众的拥护

哀公当政时,由三大家族掌持朝政,前面已经交待。他们营私舞弊,民众非常厌恶。哀公有感于此,于是特向孔子请教。

孔子回复说:“举用正直而有才干的人,让那些奸邪之人得到应有的惩罚,人民就会拥护。如果举用奸邪的小人,正直而有才干的人就要遭受排挤,人民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所以不服。”

对于人才的使用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团体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上下五千年所演绎的不正是人才上的较量吗?凡是举用人才的国家必然强盛,凡是弃用人才的时代必然衰败。这是历史的经验。鲁哀公的悲哀在于尊重人才而不使用人才。何谓也?从哀公向孔子请教问题就可以看出,哀公是认可孔子的。但他不能使用人才,当时鲁国的人才储备相对于其他国家,还是很强盛的,就如孔子以及孔子的众多弟子都是国之重器,然而举国不用其才,此是国家的悲哀,更是人才的不幸。

然而,人人都喜欢德才兼备的人才,人人都喜欢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但谁又能真正的认识他们呢?在自我虚荣心的驱使下,几乎被自己的贪婪蒙蔽了智慧的双眼,即使真正遇到人才,恐怕也如哀公遇见孔子一般错过,真正的叶公好龙!

要想举直错枉,就需要有一颗正直的心,这是建立正见,正行的基础。否则恐怕只是认枉为直,一场戏谈而已。

人皆喜正厌枉,正者岂与枉者同,喜正者唯己正而后正者交。正枉全在己,己心不正,唯才是弃。不能得民服也!

心邪党朋邪

徳正众星拱

若欲直者来

需得正知见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直,正直。枉,邪曲。

错字有两种解释:一谓废置之,则当云举错枉,举枉错直。一说错乃加置其上义。

举直加之乎枉之上则民服,举枉加之乎直之上则民不服。举措乃人君之大权,然举措有道,民之所服于君者

重徳化。人君能举直而置之枉之上,不仅直者服,即枉者亦服。盖喜直恶枉人性共有之美德。

《论语讲要》:当时三家执政已久,哀公颇不得意,故有此问。举用正直为公之人,舍置曲枉自私之人,民受其利,乃服。若举用曲枉,舍置正直,民受其害,不服。鲁国此时,三家专横,即是举枉错诸直,故民不服

《论语正义》:包注:“举正直之人用之,废其邪枉之人,则民服其上。

《白虎通号篇》谓:“侯,伯,子,男,臣子于其国中褒其君为公,心俱欲尊其君父”是也。

案:春秋时,世卿持禄,多不称职,贤者隐处,虽有仕者,亦在下位,故此告哀公以举措之道,直者举上,而枉者置之下位。使贤者得尽其才,而不肖者有所受治,亦且畀之以位,未甚决绝,俾知所感奋而犹可以大用。


《论语集注》:程子曰:“举错得义,则人心服。”谢氏曰:“好直而恶枉,天下之至情也。顺之则服,逆之则去,必然之理也。然或天道以照之,则以直为枉,以枉为直者多矣,是以君子大居,敬而贵穷理也

《论语点睛》:惟格物诚意之仁人,为能举直错枉,可见民之服与不服,全由己之公私,不可求之于民也

《论语义疏》:江熙曰:哀公当千载之运,而圣贤满国,举而用之,鲁其王矣,而唯好耳目之悦,君邪秉政,民心厌弃。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


孔子简介(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审编发布:秦荣光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