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儒学门径》084
《第二卷·天人一贯》2.4.10
第四篇 周子《通书》<13>
附:朱子《通书解》
师第七<4>
【原文】
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
师者所以攻人之恶,正人之不中而已矣。
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此所以为天下善也。
此章所言刚柔,即易之“两仪”。各加善恶,即易之“四象”。易又加倍﹐以为“八卦”。而此书及图则止于四象,以为火、水、金、木,而即其中以为土。盖道体则一,而人之所见详略不同,但于本体不差,则并行而不悖矣。
【编者注】
冯学成《通书》师第七(有删改):“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所以老师的责任是“先觉觉后觉”,让迷茫无知的学生求助于明理博学的老师,这样师道就建立起来了。
上节讲到,“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圣人立教是为了帮助别人改正自己的错误,但也不能矫枉过正,“自至其中而止矣”。“师”是代圣人立教的,所以就要时刻把握好这个“中”。而他们的具体职责则是“先觉觉后觉。”当老师不容易,让迷茫的学生回归于智慧,关键是把“中正”之道传授给学生。这不是在课堂上学了什么是“中”,什么是“正”就明白了的,必须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手把手来调来教,古人教学生,有些一年半载,有些十年八年,有些是二三十年,才能把最高最妙的感觉找到。不像现在老师只是在课堂上而已。古代老师要负责学生一辈子。学生有不好的地方,是老师的耻辱;老师因为学生的过失而自行了断的都有,这是为了师道尊严。师道就是“中正”,要让学生学习“中”并回归于“诚”,还要达到“诚神几”、“诚几德”这样的境界高度,那是呕心沥血啊。如同老母鸡孵化小鸡,精诚所至,21天不离开,非常专心。
“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暗昧者都慕善而来求学,如东汉时一位老师名德俱高,门下弟子往往成百上千,而且往往是“千里馈粮”而来啊!师道用什么方式来考核?谁又来考核老师?师道在什么地方展现?就在下面所说一系列的运化之中。
"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没有凝聚力?国家到底是正气盛还是邪气盛?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首先得看“师道”,离开了“师道”,还谈什么教育?“师道立”,有个直接的效益,就是能以身作则,教育天下贤才。孟夫子说,人生之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善人多,则朝廷正。”权利和财富由君子掌控,社会就是光明的;权利和财富由小人掌控,国家和民族就要完蛋。君子就是善人,懂得“仁义礼智信”,是中道而行的人。“仁义中正”必须要老师来帮助指点,不然学生难以把握。
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怎样使我们的心思、行为、举措各个方面都能“得中”,的确需要老师手把手地调教这个事。公务员队伍、老板队伍、白领队伍都要上仁义中正的课。君子在朝就是泰卦,“内君子而外小人”,自然就天下平了。如果是否卦,“内阴而外阳,内小人而外君子”,国家民族就完蛋了。“君子之道消而小人之道长”就麻烦了。所以,天下治乱,关乎“师道”。教育体制改革,必须要确立“师道”,什么是师道?就是圣人之道。什么是圣人之道?就是仁、义、礼、智、信“中而已矣”。
朱子简介(上):朱子: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尊称为朱子,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宋朝伟大的理学家、诗人。朱子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位者。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双重遗产也是源于朱子。他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是孔子之后又一位集大成者。
编审发布:秦荣光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