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儒学门径》083
《第二卷·天人一贯》2.4.9
第四篇 周子《通书》<12>
附:朱子《通书解》
师第七<3>
【原文】
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
此以得性之正而言也。然其以和为中,与中庸不合。盖就已发如过不及者而言之,如书所谓“允执厥中”者也。
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
易其恶则刚柔皆善,有严毅慈顺之德,而无强梁懦弱之病矣。至其中,则其或为严毅,或为慈顺也,又皆中节,而无太过不及之偏矣。
【编者注】
冯学成《通书》师第七(有删改):“惟中也者,和也。”刚柔都各具有善恶的一面,那么我们就要居中。取善、去恶都要居中而行。“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春天,芽也发了,到了夏天…冬天结冰了,四时循环,绝不为过,一过就成灾。我们的身心性命一定要居中守中。“中也者,和也”,和谐,恰到好处。“中节”,射箭要射中靶子,干事要干到点子,不能偏离自己的目标。怎样使自己“发而皆中节”?事情总在变化中,新的因缘,新的关系,新的麻烦总是在不断涌现,能够使自己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事事中节,弹无虚发,这是能力的表现,关键就是一个字:“中”,用北方话来说,中!
“天下之达道也”——这就是最高的修养,无论是起心还是待人处事,都要恪守中正之道。不是天下之小道,不是天下之邪道。天下都必须走这个道,学这个圣人之道。
“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所以圣人立教,是为了帮助别人改正自己的错误,但也不能矫枉过正,要“自至其中而止矣”。为什么把“师”放在这么崇高的地位?就是因为“师”是代圣人立教。圣人立下这个标准,好让大家“自易其恶”。大家对照看看,怎么使自己进入圣人之道?说来也简单,就是不断地调理自己的心性和行为。后面很多地方都谈让人“迁善改过”的道理和方法,让人“自易其恶”,积极主动改正自己的错误。错误要自己改,别人敲打也要通过自己来改正,否则不起作用。家长给小孩再好的伙食,饭还是要他自己吃。不仅要自己吃,还要自己消化吸收才行。自己走上圣人之道,自己明白心性修养的方法和路径,才能“自易其恶”。但是矫枉过正也不行,要“自至其中而止矣”。
真理多走半步也会成谬误,有位老板为了入山修道,把公司都捐掉了。修道无成,又重新开始打工做事,这不是糊涂吗?爱心也好,善心也好,都不要玩过头了,过头了就会坏事。“中而已矣”,对"仁义礼智信”都是“中而亦已”,不能太过。李白诗里写到:“常存报柱信,岂上望夫台。”春秋时有个叫尾生的青年跟女朋友相约在桥下相会,他提前到了,但突然山洪爆发,尾生抱住桥下的柱子不走。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走。他说,我与女朋友约会的地点就是这里,不能换地方,不能变时间。结果洪水上涨,就被淹死了,这样守信就过了,要“通权达变”,为国家、为民族大节是不能动的,小节则可不必太拘泥,“君子贞而不谅”啊。但一定要居中,要“至其中而止矣!
易经乾卦九三说:“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艮卦说:“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我们做事到什么范儿上,不能乱走,画蛇添足的寓言也说明要“中而止”。
周子简介(下):周敦颐(1017年5月5日~1073年)。他继承《易传》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中正仁义。“仁”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编审发布:秦荣光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