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56
《论语·宪问篇》14.26
【原文】蘧伯玉(1)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注释】(1)蘧伯玉:蘧,音qú。人名,卫国的大夫,名瑗,孔子到卫国时曾住在他的家里。
【译文】蘧伯玉派使者拜访孔子,孔子和使者同时坐下,问使者:“夫子近来在做什么呀?”使者答道:“我们先生只想减少一些过失,但他总觉得还无法达到。”使者告辞后,孔子说“好一个使者啊!好一个使者啊!”
【学记】发自内心的夸赞
王鹏翔
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名瑗,他和夫子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夫子在卫国的时候曾经在他家里住过。
有一天,蘧伯玉派了使者去看望夫子,经文中记录了夫子接待使者的过程,说“孔子与之坐而问焉”就是夫子请使者坐下。《论语》里的记述方式是极简的,为何要把这个细节用了数字特别记录下来呢?在记录中还直呼孔子,而没有称为夫子,或者其他的称谓,这是值得留心的地方。体现了夫子在待人接物上的周到,礼的精神在生活中处处彰显,亦说明蘧伯玉在孔门弟子中是被认同的。
宾主落座之后,夫子开口便问:“夫子近来在做些什么呀?”和我们平时见到老朋友的熟人所问一样,是关心,也是牵挂,有太多的情感包涵在其中。使者回答的很学术,也很彻底,应该很对夫子的胃口。他说:“我们先生只想减少一些过失,但他总觉得还无法达到。”使者的这个话一定不是蘧伯玉特意交待的,而是他通过长时间观察之后才得出的结论。像蘧伯玉这样的人不会将自己的修养当成一种谈资与人分享。可见这个使者在自我养成上也有一定的见地,不然怎么可能懂得蘧伯玉在不断改过和自省呢?使者的这个见地就好比是大人观察大人的某些行为就能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都是过来人,瞒不住的。但让小孩子看,就未必能看的明白,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当使者离开以后,夫子就对使者赞不绝口“使乎!使乎!”这个使者不简单啊!这个使者不简单啊!
很奇怪,夫子为什么不赞叹蘧伯玉,而是直夸使者呢?其实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夫子爱才,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圣人风范。
【按语】圣人对德行不自满,故能时时志求于徳,身心清明。普通人只对名利不自满,所以日日都在追名逐利,烦恼重重。人的志向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可以让爱名的人心里只有名,让爱财的人心里只有财,让爱徳的人心里只有徳。所以立志很重要,志向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决定了一个人格局和属性。由此可知,想要成圣成贤,先要有希圣希贤的志向。
圣人志于徳
只求行无过
时时省自我
私心从此绝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卫大夫,名瑗。孔子居卫,尝主其家。伯玉始见于《春秋》鲁襄公十四年,其时已在大夫之位,且又名成见敬于时。越此八年,孔子始生。孔子适卫主其家,伯玉当逾百龄之寿矣。
《论语恒解》:道之在人身者与天地同,圣人徳足以如天,而未尝自满也,常人则惟见己之有馀,不知己之不足,岂知一念之动未能毫发无私,即不免于过。
《论语正义》:正义曰:“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伯玉欲寡过而常若未能无过,亦是实语,其平居修省不自满假之意可见。使者直对以实,能尊其主,非只为谦辞。
《论语集注》:言其但欲寡过而犹未能,则其省身克己,常若不及之意可见矣。使者之言愈自卑约,而其主之贤益彰,亦可谓深知君子之心,而善于辞令者矣。
盖其进徳之功,老而不倦。是以践履笃实,光辉宣著。不惟使者知之,而夫子亦信之也。
《论语义疏》:孔子美使者之为美,故再言“使乎”者,言伯玉所使得为其人也。颜子尚未悟无过,况伯玉乎!而使者云“未能”,是得伯玉之心而不见欺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心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芳草:遽老先生是位贤人君子,其家人每日耳闻目染,定然也是志向进取的人。故交友应交有上进之友,圈子影响很重要。
颜姐:“圣人对德行不自满,故能时时志求于徳,身心清明。普通人只对名利不自满,所以日日都在追名逐利,烦恼重重"。总结的太好了!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