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53
《论语·宪问篇》14.23
【原文】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译文】子路问怎样事奉君主。孔子说:“不能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
【学记】忠肝义胆
王鹏翔
子路向夫子请教侍君之道,可能是他在从政之前向夫子请教的问题。如何侍奉君主,和上位者共事,这是一门艺术。常言说“伴君如伴虎”。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里,作为臣子,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让脑袋搬家,性命不保。即便是如此,还是有很多的仁人志士,不惧生死,宁可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也要把自己的意见提出,以造福国家社稷。
但也有一些臣子两面三刀,阴奉阳违,宁可指鹿为马,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只想保存自己的实力,哪怕是得罪了全天下的老百姓,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样的人让人痛恨,但这样的行为却很有市场,让昏晕无道的君主大有得心应手的感觉。
夫子在此所言,当是为臣的本分,亦是仁道的显发。明知要犯颜,也不欺骗,依然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个想法当然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大众,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所言,是为忠。
从历史上看,秦桧为欺君,魏征却是敢犯颜直谏的典范。进入到新时代,没有君臣之说,但有父母、师长之情,对于他们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应当直言以对,以图个心安理得。
【按语】君子以不欺骗君主,不欺骗朋友为守则,小人以不犯颜君主,不犯颜朋友为幸事。或者欺骗,或者犯颜,是君子与小人的风水岭。
忠臣尽本分
犯颜以显容
恶耻欺本心
仁道在其中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犯,谓犯颜谏争。以子路之贤,不忧其欺君,更不忧其不能犯。然而子路好勇之过,或有以不知为知而进言者,故孔子以此诲之。孔子请讨陈恒章之前,先以言之不怍章,又继以事君勿欺章,《论语》编者之意,可谓深微矣。读者其细阐之。
《论语正义》:孔曰:“事君之道,义不可欺,当能犯颜谏争。”
孟子言:“齐人谓其君何足语仁义,是为不敬”。又言“谓其君不能者,是贼其君”
子路仕季氏,未夫子恐其为具臣,又季氏伐颛臾,子路力未能谏止,故此告子路以“勿欺”,而有嫌其意不明,故更云一而犯之。
《四书遇》:李卓吾曰:“知之所不到都是‘欺’,不然,子路安得有‘欺’也!”
《论语集注》:范氏曰:“犯非子路之所难也,而已不欺为难。故夫子教以先勿欺而后犯也。”
《论语义疏》:君若有过,则必犯颜而谏之也。礼云:“事君有犯而无隐,事亲有隐而无犯。”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审编发布:秦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