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130 名不副实 君子耻之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130

孟子•离娄8.18

名不副实 君子耻之

【原文】徐子(1)曰:“仲尼亟(2)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泉混混(3),不舍昼夜盈科(4)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5)。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雨集,沟浍(6)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7)过情,君子耻之。

【注释】

(1)徐子:孟子的学生徐辟。

(2)qì):屡次。

(3)原泉混混:原:通“源”;混混:通“滚滚”,水势盛大的样子。

(4)盈科:水充满坑坎。科,通"kē )",坎,坑

(5)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句,“取这个罢了。”

(6)kuai):细小的水流。又指田间水道

(7)声闻:名声,名誉。

【译文】

徐辟说:孔子多次对水加以赞美说:‘水啊!水啊他到底觉得水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孟子说:“水从源泉里滚滚涌出,日夜不停地流着,注满了低洼的坑、坎又继续前进,一直流向大海。它如此源源不断,永不枯竭,奔流不息。孔子所取的,就是它的这种特性如果水没有这种永不枯竭的本源,就会像七八月的暴雨一样,虽然声势浩大,可以一下子灌满大沟小渠,但也会一下子就枯竭。所以,作为人,一旦声望名誉超过了实际情形,君子就会认为是耻辱的事。

【读解】

孟子一方面阐释仲尼之意,阐发水的特性;另一方面用水比拟人的道德品质,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符。要求大家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安身立命之本,不断进取,自强不息。

《孔子家语•三恕第九》中,孔子对于自己为什么要“亟称于水”这个问题做了详细的回答。问题是由子贡提出的。子贡说:“君子看见大水总是要观察,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回答说:因为川流不息而且能充盈四方,遍布原野,使生命生生不息却不以为自己有什么恩德,象是有很高的德性;不管它流向低处还是流向屈折,姿势低下,但一定按自己的水道去走,这就象是;它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没有穷尽,就好像是;它奔流直泻,到很深的溪谷也毫无惧色,这如同是;它能作为衡量地平面的标准,公平公正,又象是;水盛满后,不需用什么去刮平,自然平正、端正,这象是;它柔弱细小无微不至,这又像明察;不论从哪里发源,它一定是向东流去,不变其志,这又如它的志向操守;它流出流入,一切东西因此变得洁凈,象是它善于教化感化。水的德性有这么好,所以君子见到水一定要前去观赏啊!

原文”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曰:“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邑,必修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絜,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 ——《孔子家语?三恕第九》

孟子在阐释并赞美了有源之水的如上品质之后,又指出了无源之水的来势汹汹,去也匆匆,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的境况。由此阐发了作为君子,必须注重修身养性,完善自我,成才成人,名实相符。而绝不可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浪得虚名,有名无实。更不可沽名钓誉,沦为小人!为此,对于犹如七八月暴雨一般声势浩大而又须臾枯竭的虚名美誉,作为君子,不仅不会感到庆幸和愉悦,反而会觉得是一种莫大的耻辱。

孟子简介(下):孟子早年受业子思(孔伋,孔子之孙)之门人。他孔子尊崇备极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与孔子一样,孟子一生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随从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

审编发布:秦荣光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