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106 把端正领导干部的思想放在首位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106

孟子•离娄上7.20

把端正领导干部的思想放在首位

【原文】孟子曰:“人不足与适(1)也,政不足间(2)也。惟大人为能格(3)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注释】

(1)适:同“谪(zhé)”,责备。

(2)间:音jiàn,非议。此处为批评、挑剔之意

(3)格:纠正,匡正。

【译文】

孟子说:“那些在位从政的小人,不值得去指责,他们的政事也不值得去非议。惟有大仁大德的人才能够纠正君主思想上的错误。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一旦使君主端正了,国家也就安定了。

【读解】

格君心之非,即纠正君主的错误思想,是儒家一个源远流长的政治观念。儒家维护三纲,渴望圣君,但并不把君主当上帝,而是当作活生生的人这种人不是什么都知道,不是没有错误思想君主一旦有了错误思想,就必须纠正在人治框架中,如果君主思想不端正,必要影响政治所以,儒家把端正君主思想放在第一位。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位君主倡导公开批评自己。《尚书·冏命》说:“惟予一人无良,实赖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绳愆纠缪,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大意是:“我没有好的德行,实在要依赖左右前后的官员,匡正我的不到之处,纠正过错,端正我不正确的错误思想,使我能够继承先王的功业。”这段话是周穆王同大臣伯冏的谈话。这位周王于公元前976年即位,在位53年。是2900多年前的人物。他在历史上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

孟子在本章中也提出“格君心之非”的主张。孟子是一位专攻君主邪心的人物,他曾经三见齐王而不言事,门人疑惑不解。孟子说:“我先攻其邪心,心既正,而后天下之事可从而理也。”先要抓思想路线啊。

对此,宋代程颐作进一步说明,他说:“夫政事之失,用人之非,知者能更之,直者能谏之。然非心存焉,则事事而更之,后复有其事,将不胜其更矣;人人而去之,后复用其人,将不胜其去矣。是以辅相之职,必在乎格君心之非,然后无所不正;而欲格君心之非者,非有大人之德,则亦莫之能也。”这段话说得真好,一件政事有失误,一个人用得不当,有智慧的人能改变,正直的大臣也可以通过谏诤得到改正。但用人和政治观念不对头,那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能是周而复始犯同样错误。只有端正思想路线,君主思想对路了,才能从根上得到解决。能“格君心”的人必须有高尚道德、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才能做到。

宋儒朱熹说:“言人君用人之非,不足过谪;行政之失,不足非间。惟有大人之德,则能格其君心之不正以归于正,而国无不治矣。大人者,大德之人,正己而物正者也。”君心归于正,错误思想纠正了,才能治理好天下。

那为什么要“格君心之非”呢?在人治时代,君主权利高度集中,君主的政令关乎国家生死存亡,兴衰成败。正像孟子所言,君主仁慈,天下之人,都会仁慈;君主讲正义,天下之人,都会讲正义;上梁正了,下梁也不会歪倒。君主正了,上面的都很公正,天下也就安定了。

程颐也说:“天下之治乱,系乎人君之仁与不仁耳。心之非,即害于政,不待乎发之于外也。”也是把君主仁慈放在首位。这样的思想其实也是《大学》无论君主还是庶民“壹是以修身为本”的体现。作为君主,在任何时都应把自身修养放在第一位。

现在君主政治已成历史,法制民主社会正在建设之中但各级从政者权利仍很集中,有些一把手变成了“一霸手”在这种情况下,儒家“格其心非”思想仍有重要意义这有两个方面:从从政者方面看,能够容忍别人批评自己;从知识阶层和人民群众来说,要拿起批评武器,勇于挑战权威,针砭时弊。

孟子简介(下):孟子早年受业子思(孔伋,孔子之孙)之门人。他孔子尊崇备极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与孔子一样,孟子一生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随从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

审编发布:秦荣光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