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78 孟子的无奈与大禹的功绩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78

孟子文公6.9(1)

孟子的无奈与大禹的功绩

【原文】公都子(1)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2)。书曰:‘洚水警余(3)’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驱蛇龙而放之菹(4),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注释

(1)公都子:孟子的学生。

(2)营窟:挖洞建穴围绕而居。

(3)洚水警余:洪水在警诫我们。洚水,即洪水。

(4)菹(zu):水草丛生的沼泽地。

译文

公都子说:“别人都说先生喜好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我难道喜好辩论么?我是不得已啊!天下有人类已经很久了,时而太平,时而混乱。在尧的时候,水大到向西流,泛滥于中原地区,到处被龙蛇盘踞,百姓无处安身;住在低地的人在树上搭巢,住在高处的人在上营造洞穴。《尚书》上说:‘洚水警诫了我们。’所谓洚水,就是洪水。尧派禹治水。禹挖通河道将洪水导入大海,又把龙蛇驱逐到草泽地,水沿着地上的沟道流动,这就是长江、淮水、黄河和汉水。水患既已解除,鸟兽不再危害人们,然后百姓们才得以回到平地上来安居。

【读解】

章是孟子和公都子的对话。

公都子问孟子“别人都说喜好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首先声明:“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强调自己之“好辩”,是情势所逼。然后他依次历数大禹治水、周公驱猛兽、孔子著《春秋》的事迹继而指出自己正处于“邪说诬民”、“仁义充塞”的时代,墨子杨朱的“邪说”就象洪水猛兽一样,他必须效法先圣奋身而起。最后他明确地表示,自己并非好辩,而是为了继承三圣业绩,做一个真正的圣人之徒。

在本章中,孟子为自己的“好辩”,作了充分的辩护。孟子言辞犀利、感情充沛,富于论辩性,充分表现了一个思想家机敏的辩才。

由于全章内容较多,为方便阅读理解,分为五小节予以解读。

本节中,孟子在正面回答了公都子“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之后,围绕他自己的不得已”,以“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为中心,展开了自己话题。他首先讲了大禹治水,除患安民的事迹。

大禹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负责治水。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率领民众,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解除水患,同时也把盘踞中原地区龙蛇鸟兽驱逐到草泽地,不再危害人们。由于大禹最终完成了治水的大业百姓们才得以回到平地上来安居。

大禹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于我们整个人类能够建房子来生活,能够真正进入文明时代,都起到了极其巨大的推动作用。

孟子简介(上):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审编发布:秦荣光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