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70 古代君子的历史使命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70

孟子文公6.3<1>

古代君子的历史使命

【原文】周霄(1)问曰:“古之君子(2)乎?孟子曰:“仕。(3)曰:孔子无君(4),则皇皇(5)如也,出疆必载质(6)’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7)’”

“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8),以供粢盛(9);夫人(10),以为衣服。牺牲(11)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11)哉?

注释

(1)周霄:魏国人。

(2)仕:从仕做官。

(3)传(zhuàn):传记。此处指志书。

(4)无君:指得做官而事主。

(5)皇:通“惶”徘徊迟疑。

(6)出疆必载质:因失去官位而去其它国家时,要带上觐见下一个国君的礼物。出疆,因失去官位而去其它国家。载质犹执挚古代礼制,谒见人时携礼物相赠。执,持;挚,所携礼品。《仪礼·士相见礼》“士相见之礼,挚。冬用雉(野鸡),夏用腒(腌后晾干的鸟肉,泛指干肉)”

(7)吊:慰问。

(8)助:假借为“藉”凭借之意。

(9)粢盛( chéng)于器皿中用于祭祀的米食。古代供祭祀用的谷物。

(10)蚕缫 (sāo):蚕缫丝。缫,从蚕茧中抽丝。

(11)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12)耒耜(lěi sì):古代农具的一种,泛指各种农具。

译文
  周霄问道:“古代的君子出仕做官吗?

孟子说:“出仕。《志》书上说:‘孔子要是三个月没有侍奉的君主,就会惶惶不安;离开国境时,一定要带上拜见下一个国君的礼物。公明仪说:‘古代的人要是三个月没有侍奉的君主,就要去安慰他。’”

周霄问:“三个月没有侍奉的君主就要去安慰,不是太急了吗?”

孟子说:“士失去职位,就像诸侯失去国家。《礼》书上说:‘诸侯亲自耕种,用来供给祭品;夫人养蚕缫丝,用来供给祭服。用作祭祀的牺牲不肥壮,稻黍不洁净,祭服不齐备,就不敢用来祭祀。失掉了官位就没有田地俸禄,也就不能祭祀。牺牲、祭器、祭服都不齐备,不敢用来祭祀,也就不敢宴请,(就像遇到丧事的人一样,)这样还不应该去安慰他吗?

周霄又问“每离开一个国家,随身一定要带着会见别国君主所需要的见面礼。这又是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士人做官,就好像农民种地一样,你见过农民出国的时候不带着自己的农具吗?

【读解】

本章还是谈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关系。因篇幅较长,分两节解读。

周霄问孟子:古代的君子出来做官吗?孟子的回答是肯定的。同事讲了两件事。一是列举了《志》书上关于孔子的记载:孔子要是三个月没有侍奉的君主,就会惶惶不安孔子要是不被任用而离开一个国家,随身一定带着会见别国君主所需要的见面礼。二是引用了公明仪说的话古人有这样的习俗:如果三个月没得到君主的任用,别人就要去慰他,对他表示深切的同情。

周霄又问孟子:“三个月没有君主委任他做官,我们就得去安慰他,这是不是太急了呢?”孟子说:“知识分子失掉官位,就像诸侯失掉自己的国家一样。然后,他引了下面一段话。这段话怎么理解,我们要好好琢磨一下。

孟子说《礼》这本书说:诸侯亲自下田种地,是为了提供祭祀用的祭品;诸侯的夫人亲自养蚕织布,是为了把它做成祭祀时穿的衣服。这句话的第一层含义是男耕女织,它在诸侯那里也有所体现。它的第二层含义,我们要把本章的“诸侯耕助”孟子文公上》5.4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说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详见【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61)区分开来。那一章是许行要求国君像老百姓一样,自己种地自己吃,自己做饭自己吃。这里讲的“诸侯耕助”“夫人蚕缫”则是一种礼仪性的行为,表示对于祭祀所用粢米和祭服等必须亲力亲为,高度重视

《礼》这本书中又说:“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我们常说某某某壮烈牺牲了,但这里的“牺牲”是指用作祭祀的牛羊猪等家畜“牺牲不成”是说祭祀用的牛羊不肥壮;换句话说,祭祀用的牛羊一定要很肥壮。“粢盛不洁”是说祭祀用的谷物不干净,“衣服不备”是说祭祀用的衣服不完备。以上三者没有准备好,我们就不敢祭祀。

《礼》这本书又说:“惟士无田,则亦不祭。”孟子文公上》5·3讲孟子展望井田制,他说:“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详见【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59这是礼乐文明的需要。“惟士无田”是说当士没有出仕时就会既没有经济地位,也没有政治地位。没有经济地位,就是没有田。没有田,就不能生产粮食,也就没有经济来源。所以知识分子没有田,就可以不祭祀。但是,祭祀恰恰又是一件很大的事。在孟子的理想设计当中,知识分子没有田,因而不能祭祀,这种情况是要改变的。他对毕战讲井田制,就说“卿以下必有圭田”,对于卿以下包括士的官员必须要祭祀用的田土,而且是给五十亩;如果他家里还有其他劳动力,再给每个劳动力二十五亩。这样,“惟士无田”的情况就改变了。因为有了五十亩圭田,或者有了更多的田,知识分子就可以参与祭祀了。

现代人可能不容易理解,不就是参加不了祭祀么,有什么了不起?事情可不是这么简单。前面讲过,当时的社会,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整个国家最大的两件事一件是祭祀,一件是守卫疆土。当时祭祀的意义有点儿像我们几十年前开会学习"最高指示",这种会你要是胆敢不去,那你就麻烦了!而且,换一个角度说,这种会如果你不是胆敢不去,而是想去却没法去(正如孟子说的那种情况),那就说明你已经有问题了。所以我们推己及人想想当年那些因为失去了产业、失去了政治身份而无法参加祭祀活动的士人,他们能不提心吊胆、处心积虑地整天捉摸着怎样来摆脱现状么?

由此可见,当“惟士无田”,你就不能祭祀,这肯定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孟子说:“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假如他没有在一定的位置上做事,没有在一定的官位上工作,他可能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他就没有用于祭祀的牺牲,没有祭器,没有祭服,他就不可能进行祭祀。祭祀后,还要分冷猪头肉,还要有宴会,他就没有能力举办这个宴会。从这种情况看,假设他三个月还没有得到国君的任命,就意味着这三个月“不敢以祭”,也“不敢以宴”,就是生活问题得不到解决。更重要的是,祭祀作为礼仪层面的文化需求,知识分子如果在三个月后还难以满足它别人就应该去安慰他

综上所述,想要参加祭祀活动,就必须有完备的祭品、祭器和祭服。想拥有完备的祭品、祭器和祭服,就需要有足够的供给祭祀的田地也就是前文说的"圭田"。想有"圭田",就必须做官。所以说,古时的做官并不是后世所谓的"千里求官只为财",而是为了能够有资格参加祭祀活动,使自己有事可做,有用武之地,从而不被社会所抛弃。

然后,周霄又问:“出疆必载质,何也?”每离开一个国家,随身一定要带着会见别国君主所需要的见面礼。这又是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士人做官,就好像农民种地,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本质都是一样的,你见过农民出国的时候不带着自己的农具吗?这里孟子所说的“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的意思是:农民要种地,天经地义;知识分子要官,天经地义。

然而,孟子最看不起的,则是为了做官而奴颜屈膝,不择手段。对于那些不由其道,钻穴之徒”更是不屑一顾,深恶痛绝!有关这一话题,在《孟子•滕文公下》6.3<2>,即本章后半部分再予以详细解读。

孟子简介(下):孟子早年受业子思(孔伋,孔子之孙)之门人。他孔子尊崇备极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与孔子一样,孟子一生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随从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

审编发布:秦荣光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