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56
《孟子·膝文公上》5.3<1>
治国理政 民事为先
【原文】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1);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2)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注释】
(1)绹(tao):绳索。
(2)阳虎:又称阳货,季氏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了鲁国的朝政,而此时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后来他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了季桓子,失败后逃往晋国。
【译文】
滕文公询问有关治理国家的问题。
孟子说:“老百姓的事情是刻不容缓的。《诗经》上说:‘白天赶紧割茅草,晚上搓绳到通宵。抓紧时间补漏房,开年又要种百谷。’老百姓的生活道理是,有固定产业的人就有固定生活的信心,没有固定产业的人就没有固定生活的信心。如果没有固定生活的信心,就会放荡任性,胡作非为,无恶不作。等到陷入罪网,然后对他们施以刑罚,这等于是设下网罗陷害民众。哪里有爱民的国君当政,却干出陷害民众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必须谦恭俭朴,礼贤下士,向百姓征税有制度。阳虎说过:‘能富贵的人都不讲仁义,讲仁义的人都不会富贵。’”
【读解】
滕文公继位了,他想有所作为,于是立刻礼聘孟子前来,作为老师询问,我如何治理滕国呢?
孟子说,最重要的就是老百姓的事情。而老百姓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饭穿衣住房问题,当然后面还有创造财富与教育等问题。他举出诗经上的诗句,白天赶紧割茅草,晚上编制绞缠成绳索,把房子屋顶修缮好。首先得有安稳的居住环境,准备好来春要耕田播种粮食。否则来年开春忙起来,没有时间修缮房屋。
作为国君,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民众的生活问题。要督促,监督,帮助大家有饭吃,有衣服穿,有地方住,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只有让民众安居乐业了,大家才能遵纪守法,社会才会安定和谐。否则,如果民众没有固定产业,就会因失去生活的信心而放荡作恶,引起社会动荡。当权者如果因此再对他们绳之以法,那就成典型的网民政策了。作为国君,绝不可以做出这类网民之事。
孟子还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国家的政策方略。要求国君要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为老百姓制定恒产政策。指出贤明的君主必须谦恭俭朴,礼贤下士,特别是向百姓征税,必须有合理规范的制度,不可随意滥征而增加民众的负担。
孟子又引用了阳虎所说的“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这句话。阳虎是鲁国季氏的家臣。阳虎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害怕因为仁义而失去财富。孟子在这里引用这句话,则是害怕因为财富而失去仁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君子和小人,对每种事物的看法和想法都是相反的。
孟子引出此话,更重要的是在劝诫滕文公,作为国君,应该做到轻徭薄赋,与民生息,而不应该与民争利。同时要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利义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不可作见利忘义之徒。
本章内容较多,此处分为四小节予以解读。在后面三节中,孟子提出了一个理想国模型:助田、世禄、庠序,三者是孟子理想国的制度基础。换成现代语言,即田亩及赋税制度,公务员制度、教育制度。孟子主张耕者有其田,管理人员世禄,重视学校教育。此三者实质上涉及生产、管理、教育三个层面。
《孟子》简介:《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审编发布:秦荣光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