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52
《孟子·公孙丑下》4.14
缘何做官却不受禄
【原文】孟子去齐,居休(1)。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曰:“非也。于崇(2),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3),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
【注释】
(1)休:地名。在今山东滕县北。
(2)崇:地名。具体位置现已不可考
(3)师命:师旅之命,指发生战争。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住在休地。公孙丑问他:“做官而不接受俸禄,合乎古道吗?”
孟子说:“不是,在崇地的时候我见到齐王,退下来我就有离开的想法,我不想改变这种想法,所以就不接受俸禄。不久,齐国有了战事,这时不宜请求离开。然而长期留在齐国,并不是我的心愿。”
【读解】
孟子离开齐国之后,暂时住在了休地。休地,已经不在齐国境内。弟子公孙丑看到孟子虽然曾经在齐国做过卿相,而且还做过其他的事,却没有接受齐国所给予的俸禄,因而产生了疑问:“是不是自古以来,君子从政做事都不接受俸禄呢?”孟子回答说:“没有这样的规矩。在朝廷之中从政做事,接受俸禄是礼所应当的做法。”
那么,孟子在齐国为什么不接受俸禄呢?是出于“义”——在那种情况下就应该那样做。
当初,孟子在崇城那个地方就见到了齐王,由此而认识到志不同而道不合,所以,当时就考虑要离开齐国。后来,齐王的言行一直没有改变,孟子也就一直没有改变这个离开齐国的决定。暂时在齐国居住下来,即使为朝廷做一点事也是义不容辞的,所以没有接受齐王的俸禄。后来,因为齐国遇到战争,或许是受到侵犯了,圣贤君子在此时不适合选择离开,所以没有请求离开。
孟子之志,不在于留在齐国,而在于施行王道仁政,既然齐国不能施行王道仁政,孟子也就不会长久地留在齐国,就没有接受齐王的俸禄。君子不仅无功不受禄,而且不合于志也不受其禄。
孟子简介(下):孟子早年受业于子思(孔伋,孔子之孙)之门人。他对孔子尊崇备极,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与孔子一样,孟子一生也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随从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
审编发布:秦荣光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