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32 恶湿居下 自作自受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32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2.1.4

恶湿居下 自作自受

【原文】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1),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2):‘迨(3)天之未雨,彻彼桑土(4),绸缪牖户(5)。今此下民(6),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7),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8)’《太甲》(9)曰:“天作孽,犹可违(10);自作孽,不可活(11)。’此之谓也。”

【注释】

(1)闲暇:指国家安定无内忧外患。

(2)《诗》云:引自《诗经·邪风·鸱鸦》。

(3)迨(dai):趁着。

(4)彻:剥桑土:桑树根;土同“杜”,东齐方言说“根”为“杜”。

(5)绸缪(chóu móu):缠结。牖(yǒu):窗子;户:门。

(6)下民:民义同“人”。这里的诗句是以鸱鸦(一种形似黄雀而身体较小的鸟)的口吻,其巢在上,所以称人为“下民”。

(7)般乐(pánlè):游乐;玩乐。怠敖:怠惰遨游。敖:同“遨”,指出游。

(8)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人要常思虑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天理,以求美好的幸福生活。引自《诗》《涛经•大邪•文王》。言语助词。配合乎。命:天命、天理。

(9)《太甲》《尚书》中的一篇。

(10)违:避。

(11)活:“逭”(huàn)的借字,“逃”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仁就光荣,不仁就耻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诗经》说:‘趁着天晴没雨,剥些桑树根上皮,补好窗子和门户。现在你们下面人,有谁还敢欺侮我?’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很懂得道理呀!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谁还敢欺侮他呢?’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趁着这个时候享乐腐化,这是自己寻求祸害。祸害和幸福都没是自己找来的。《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尚书•大甲》说:‘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读解】

孟子的本意是规劝当政者施行仁政,可他指出的“恶湿居下”现象却是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比如说,抽烟是损寿的,酗酒是要误大事的,睡懒觉也是不利于健康的。至于赌博可能倾家荡产。厌恶损寿,厌恶误事,厌恶不健康,可就是要抽烟,喝酒,睡懒觉谁还会想起“未雨绸缪“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些格言警句呢?

个人生活中的小事有这样的现象,国家行政上的大事也完全可能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所以孟子苦心提醒大家,既然厌恶潮湿,就不要自居于低洼的地方;既然厌恶耻辱,就不要自居于不仁的境地。说到底,还是要求当政者实施仁政。这才是孟子政治学说中万变不离其宗的主题。

孟子简介(上):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审编发布:秦荣光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