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30 孔子的谦恭与伟大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30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2.1.2<下>

孔子的谦恭与伟大

【原文】“宰我(1)、子贡(2)善为说辞,冉牛(3)、闵子(4)、颜渊(5)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6)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7)、子张(8)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舍是。”

曰:伯夷(9)、伊尹(10)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曰:“然则有同与?”

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曰:“敢问其所以异?”

曰:“宰我、子贡、有若(11)智足以知圣人。汙(12),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13)(14)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太之于丘垤(15),河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注释】

(1)宰我:孔子的学生,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以“言语”著称。

(2)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也作子赣,亦称卫赐。春秋末卫国人。少孔子三十一岁。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

(3)冉牛:孔子的学生。姓冉,名耕,字伯牛。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七岁。以德行著称。

(4)闵子:孔子的学生。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十五岁。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尤以孝行著称于世。

(5)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姓颜,名回,字子渊。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三十岁。

(6)本节内容仍为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问话的是公孙丑。

(7)子游:孔子的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春秋末吴国人。少孔子四十五岁。与子夏、子张并为孔门晚期著名弟子。

(8)子张:姓颛(zhuān)孙,名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省淮阳)人。

(9)伯夷:殷朝末年殷诸侯国孤君的儿子。

(10)伊尹:尹是官名。商朝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华厨祖。据说伊尹活了一百余岁,卒于沃丁时,沃丁以天子礼葬之。

(11)有若:孔子晚年弟子。姓有,名若,字子有。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三十三岁。

(12)汙(wū):这里用为贪官污吏的污之意,亦用为卑劣之意。

(13)尧:中国古代皇帝陶唐氏之号。生于伊,嗣后耆,故称伊耆氏;初封陶,后徙唐;又称“伊唐氏”。

(14)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饯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

(15)垤(dié):这里用为小土堆之意。

【译文】

公孙丑又问:“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老师既然说擅长识别言论,那么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吧

孟子说:“唉呀!这是什么话!从前子贡问孔子道:‘老师是圣人了吧?”孔子说:‘圣人,我不能做到,我只是学习不觉满足,教人不知疲倦。’子贡说:学习不觉满足,这样就有智慧;教人不知疲倦,这是实践仁德。既有仁德又有智慧,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你说我是圣人了,这是什么话呀?

公孙丑说:“以前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子夏、子游、子张都有圣人的一部分特点,冉牛、闵子、颜渊具备了圣人所有的特点,只是还嫌微浅。请问您处于哪种情况?”

孟子说:“暂且不谈这些吧。”

公孙丑问:“伯夷、伊尹怎么样?”

孟子说:他们二人处世的方法不同。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唤天下安定就入朝做官,天下动乱就辞官隐居,这是伯夷的处世方法。可以侍奉不好的君主,可以使唤不好的百姓,天下安定去做官,天下动乱也去做官,这是伊尹的处世方法。该做官就做官,该辞官就辞官,该任职长一些就任职长一些,该赶快辞职就赶快辞职,这是孔子的处世方法。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我还做不到他们至于我所希望的,那就是学习孔子。

公孙丑问:“伯夷、伊尹相对于孔子来说,是同等的吗?”

孟子说:“不。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得上孔子的。”

公孙丑问:“那么他们有共同之处吗?”

孟子说:“有。如果能有方圆百里的一块地方而由他们做君主,他们都能使诸侯来朝见而拥有天下;如果要他们干一件不义的事情,杀一个无辜的人而让他们得到天下,他们都是不愿去干的。这些是共同的。”

公孙丑“请问孔子和他们不同的地方。”

孟子说:“宰我子贡有若,他们的智慧足以了解孔子,即使有所夸大,也不至于阿谀吹捧他们所敬爱的人。宰我说:“根据我对老师的观察,老师远远超过尧、舜了。”子贡说:‘见了一国礼制,就能知道一国的政治;听了一国的音乐,就能了解一国的德教;即使从百世之后来评价这百世中的君王,也没有一个人能违背孔子的观点。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得上孔子的’有若说:‘难道只有人类有高下之分吗!麒麟对于走兽,凤凰对于飞鸟,泰山对于土丘,河海对于水沟,都是同类的圣人比于民众,也是同类高出同类,超越群体,自有人类以来,没有谁比孔子更伟大的了。'

【读解】

紧接前节内容。公孙丑在听完孟子所回答的怎样才算善于分析领会别人的言这一问题后,针对孟子最后所说的圣人若能再现于世,也一定会赞同我说的话。又提出了新的问题:“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接下来孟子通过回答公孙丑问题,比较、分析了伯夷、伊尹、孔子这三个人的异同。在《论语公冶长》中我们得知,伯夷、叔齐在父亲孤竹君死后,两人互让王位,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最后是让老二做了君王,伯夷、叔齐便投奔了周文王。周武王伐纣前,他们曾经反对。周取天下后,他们拒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这段故事原来被说成是伯夷、叔齐怨恨周国而情愿饿死。然而孔子却不是这样认为,伯夷、叔齐怨恨周国,但最后他们“不念旧恶”,而是用仰望、冀求来祝福周武王能平定天下。为什么应该这样解释呢?首先我们看到伯夷、叔齐并不是贪图名利之人,其次是他们均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所以才互相谦让王位。具有这种“仁”的品德的人,心胸必然也是宽大的,对于周武王的“以暴制暴”,虽然他们不同意,但不至于怀恨在心。因为他们也明明知道商纣王的暴虐与残酷,他们投奔周文王而不去投奔商纣王,也就说明他们对当时天下的形势是非常了解的。既然深知当时天下之势,为天下民众想,为天下苍生想,他们也就会希求周武王能迅速平定天下,给人民以安居乐业的幸福。这样才能算是仁人君子。所以孔子以“怨是用希”这四个字来表述了他们的这种“仁德”。

传说伊尹出身卑微,生于伊水边,原为有莘之君的近身奴仆,听说商汤“贤德仁义”,而心向往之。商汤与有莘结亲,他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来到商汤手下,成为汤的“小臣”。他身为庖人(厨师),便乘机用“割烹”作比喻向商汤陈说,要他“伐夏救民”。据《韩非子难言》载,伊尹曾对汤“七十说而不受”,可见耐心陈说之情形。后伊尹受汤的赏识,被任以国政,帮助商汤攻灭夏桀,并潜入夏王朝内部以“间夏”。在商汤被夏桀扣押后,伊尹等人又给桀送去大批珍宝,使汤得以释放。《管子地数》称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他辅佐商汤先后灭掉葛、韦、顾、昆吾等方国,最后一举灭夏,建立了商王朝。伊尹被商汤尊为“阿衡”(相当于宰相)。商建国初,伊尹总结海内万邦存亡的教训,制订出君臣之间的关系准则。汤去世后,他又历佐汤子外丙、中壬两王。中壬后,汤之孙太甲继位,商朝实权落到身居相位的伊尹手里。因太甲不理国政,破坏了商汤之法制德行,伊尹将他放逐,囚禁于桐,自摄行政当国。太甲居桐三年,悔过自新,伊尹还政于太甲。太甲死后,伊尹作《太甲训》三篇(今佚),并尊太甲为“中宗”。据说伊尹活了一百余岁,卒于沃丁时,沃丁以天子礼葬之。伊尹在商代受到诸王隆重的祭祀,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祭祀伊尹的卜辞,可见他的地位之高。

而孔子则是“忧天下之忧”一生从事于教育人民的一介穷书生。孔子之“圣”,在于他认识到,只有普及全民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才是最根本的问题。为政者的最终目的仅仅是为了人民的繁荣富庶吗?这是一个很严的问题从古到今,古今中外,为政者大都是忙于使民安居乐业,但很少有统治者真正能做到使民“安居乐业”。战争、犯罪迭迭频起,层出不穷,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由于民众的文化知识过于贫乏、文化素质偏低所致。所以孔子想要普及全民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建立起社会公理解释体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乃是最根本的问题。所以现在各国政府也在努力普及教育,实行法治。如果民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得到普及,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就会逐渐端正了。这与伯夷投靠周国、伊尹辅佐商国有着根本的不同。

因此孟子说:“至于我所愿望的,则是向孔子学习。”学的就是这种从内心深处爱民,普及全民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建立社会公理解释体系和社会行为规范的伟大精神。所以孟子之周游列国,四处游说,并不是也不会因为看到了梁惠王的亭台水池,齐宣王的雪宫,以及这些君王们的穷奢淫侈的豪华的生活方式而动心,本章的重点也就在于此了。

孟子简介(下):孟子早年受业子思(孔伋,孔子之孙)之门人。他孔子尊崇备极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与孔子一样,孟子一生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随从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

审编发布:秦荣光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