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78 习惯养成很重要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78

《论语· 子张篇  19.12

【原文】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1)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2)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3)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释】

(1)抑:但是,不过。转折的意思。

(2)倦:诲人不倦。

(3)诬:欺骗。

【译文】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洒水扫地,应对宾客、进退礼的事情还可以,可惜这些都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到后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那些应该先传给人,那些应该放在后面这就像园圃中的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妄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只有圣人能做到了。

【评析】孔子的两个学生子游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学生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不过,这其中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只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所差别而已

【学记】习惯养成很重要

王鹏翔

此章经文,可见子游、子夏二人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前节为子游的观点,后节为子夏的辩论,亦是他的观点。

“门人小子”者,“小子”即门人,此章门人和小子同时出现,似有所指,本章所言只小子,即门人中相对年轻的一辈人,有些人可能年龄大一点,尚为初学,有些学生年龄尚且青春,故有此记述。

子游认为子夏的门弟子们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所谓“洒扫”即洒水扫地,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生活不光有书香,还得有劳作,一个不懂得自理的人,又怎能从思想上独立?只有在生活中不断的打磨、历练,才能将高深的理论应用于日常,以生命影响生命。“应对”即应对宾客,无论是幼小的孩童,抑或是青年学子,总要和人接触,总要与宾客朋友有所往来,此应对二字便将宾客往来,做了画龙点睛般的诠释,未成人成学时,居家能周到地应对宾客,将来就能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找到正确的交际方式。“进退”则指礼仪,抠衣趋隅之事,如何进,如何退,何时应当进,何时应当退,没有具体的规范,但有礼仪作为准则,既要灵活处理,还要不失礼之根本,此者亦需要在事务中去历练,去检验。凡此三项,在古代教育中,属于幼学启蒙范畴,也是生活习惯养成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在未成人,为成学之前,就要反复的培养,以养成这种习惯,甚至将其融入血液,融入生命。此三项虽非儒家君子之道的根本,却不可或缺。

在《西游记》里,孙悟空初拜菩提老祖为师时,菩提老祖就问孙悟空想学什么?并将自己所教的内容一一做了陈述,从修身到治世,从医学到星象等等,孙悟空最终却选择学习了“寿与天齐”,能上天入地,七十二变的道术,所幸者,孙大圣乃天地精华所聚的灵猴,根性自然不同,最终如了他的心愿。但换过来想一下,如果孙悟空没有这样的根性,就只能学些比较简单的道术了。尽管如此,我们也看到孙悟空即使选择了菩提老祖最高的教学内容,平时也要做一些挑水砍柴的琐事。此处亦能窥见下学上达的教育思想。

子游不察子夏的学生层次,只见到子夏的这些“门人小子”整日只学些洒扫应对进退的事情,就以此言予以讥讽子夏说“抑末也”,重末而轻本。作为老师,如果教学生枝末而放弃根本,这样如何是好呢?

从子游的这段话里,可以看出子夏在教授门人时,所重之处。洒扫应对进退虽为幼学,但为人人必须所应具备之学,所谓下学而上达,凡一切脱离了生活的教育,不能对人的生活起到推进作用。

子夏在听说子游对他的此番言论之后,为自己的教育方法做了解释,他说:“噫!言游过矣!”,也就是子游的话有些过了,这完全是一场误会。“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君子之道,一切先王、圣贤之教化,以所教授对象的能力接受的范围为标准,那里有先后、本末之说,有些门人根基浅,有些门人根基深,如果非得要对根基浅者教授以君子根本学问,他也未必能领悟得了,所谓“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说的就这个意思。教人浅的学问,并非厌倦了教人根本,子夏打了个比方,“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譬如园圃中的草木,也要区别其种类,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待,如此才是有教无类,才能因材施教。“君子之道,焉可诬也。”也就是一切先王、圣贤之教化,又怎么可能不按先后,一概而论,而妄加施教呢?

“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凡事皆有先后,有始有终,能始终如一地贯穿下去,将大小本末都能包涵在其中,这恐怕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虽然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皆可以为圣贤,然而尧舜、圣贤之道,是因人的根性而言,所教人者,大小本末,或者直言以告,或者循序渐进,皆因人而异。

【按语】洒扫应对进退者,人人必备之学,为根基浅者而教之。有始有卒,涵盖本末大小,唯圣贤与上根基者能之。子夏虽曰“言游过矣”,然此非本章之重,读此章,不可谓此而不屑于洒扫应对之事。善为师者,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不可一概而论,偏废一端。

洒扫即生活

上达焉能弱

本末皆因材

依根而定夺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今按:游、夏同列文学之科,子游非不知洒扫应对进退为初学所有事,特恐子夏之泥于器艺而忽于大道,故以为说。子夏亦非不知洒扫应对进退之上尚有礼乐大道,不可忽而不传。是两人言教学之法实无大异,读者若据“言游过矣”四字,便谓子游之言全非,则失本章之旨。

《论语正义》:包曰:“言子夏弟子,但当对宾客修威仪礼节之事则可,然此但是人之末事耳,不可无其本,故云‘本之则无,如之何之’。”

孔曰:“噫!心不平之声也。”

包曰:“言先传业者,必先厌倦。故我门人先教以小事,后将教以大道。”

马曰:“言大道与小道殊异,譬如草木,异类区别。言学当以次,君子之道,焉可使诬,言我门人但能洒扫而已?”

正义曰:“君子之道,谓礼乐大道,即子游所谓本也。此当视人所能学,而后传之,故曰:‘孰先传焉?孰后传焉?’”

《四书遇》:杨复所曰:“本末远不是两木;根便是本,木枝便是末,故‘本末’二字俱从木子生义:一点收藏在木之下,故成‘本’字;一点发散在木之上,故成‘末’字。‘区以别’犹言明以白也,之看草木便知本末,是一是二,自明白矣。君子之道几句,总是说本末是一,有本便有末,以破游支雕之说。”

《论语集注》:程子曰:“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非传先以近小,而后不教以远大也。”又曰:“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理无大小故也。故君子只在慎独。”又曰:“圣人之道,更无精粗。从洒扫应对,于精义入神贯通只一理。虽洒扫应对,只看所以然如何。”又曰:“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段。洒扫应对是其然,必有所以然。”又曰:“自洒扫应对上,便可到圣人事。”

愚按:程子第一条,说此章文意,最为详尽。其后四条,皆以明精粗本末。其分虽殊,而理则以。学者当循序而渐进,不可厌末而求本。盖与第一条之意,实相表里。非谓末即是本,但学其末而本便在此也。

《论语义疏》:张憑云:“譬诸草木,或春花而风落,或秋荣而早实。君子道亦有迟速,焉可诬也?唯圣人始终如一,可谓永无先后之异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孔子简介(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芳草:夫子说: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圣人小时候也是干了很多粗细的劳作,一步步走向君子大道的。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个人不从生活细微的事做起,纵然有多大的学识也是行不通的,时常看报道说考上名牌大学的学子连衣服也不会洗,这样的人才也只能是空有理论,难以应对社会的一切变化。

止语:禅宗的“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制心一处之功夫是为养成习惯,诸如洒扫应对是必备之学,根基浅者尤为适用。善为人师者,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为上乘之法。

颜姐:善为师者,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不可一概而论,偏废一端!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ch.zgplzc.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