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55
《论语·阳货篇》17.26
【原文】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译文】孔子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被人厌恶,他这一生就算完了。”
【学记】年过四十之人该是什么样儿
王鹏翔
此章有可能是夫子在勉励门人迁善改过之言。但夫子究竟在说何人,并无交待。就经文之大义看,此言为善者读之必能更上一层,为恶者读之,当心生惭愧,从此努力改过,亦能成为受人爱敬之人。
“恶”即憎恶。人到四十,已属不惑之年,但凡到了这个年纪的人,经历了生活的顺流和逆境,起起伏伏中,对于人生的善恶观必然有了深刻的认识。《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惟有能善者善之。本来为善是对他人,为求内心一份心安,结果自己却成了深受社会和大众、朋友欢迎的人,所到之处,人恒敬之,深受尊重,这样的人,算是真正的明白人。还有一些人则不然,尽管经历了很多事情,依然善恶不明,天大地大惟我独尊,惟私利是亲,对于他人的死活漠不关心,自私到了极处就是恶。为恶之人,人必恶之,这是人生最可悲之处。
人到四十还无善心显发,为恶是从,让人对他生出了无比的憎恶之心,这样的人如果还不能在此年龄有所反省,算是彻头彻尾的糊涂人,已经无可救药了。
【按语】:四十见恶者,已不知善为何物,在此不惑之年,若能反省,当有可救之药,除此别无他方。
善恶由人造
人敬在徳昭
不惑尤见恶
膏盲已无药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四十成徳之年,至是而犹见恶于人,则无望有善行矣。然此语当是有为而发,惟不知其谁为耳。
下接《微子》篇,皆仁人失所,及岩野隐沦之士,亦由此章发其端。然孔子自叹,不当用见恶字,当以前说为允。
《论语正义》:郑曰:“年在不惑,而为人所恶,终无善行。”
曾子立事篇:“三十、四十之间而无艺,即无艺矣;五十而不以善闻,则无闻矣;七十而无徳,虽有微过,亦可以勉矣。”
《论语集注》:苏氏曰:“此亦有为而言,不知其为谁也。”
《论语义疏》:人年末四十,则德行犹进,当时虽未能善,犹望可改。若年四十,己在不惑之时,犹为众人共所见憎恶者,则当终其一生无复有善理,故云其终也已。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心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颜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惟有能善者善之。
芳草:四十不惑。四十是一个人成熟稳重的标志,对外界的善恶是非已经不会感到迷惑了。如果这时还没有为自己为子孙后代留点余荫的观念,那真是有点悲哀。不过为善何时不为晚,只要有所反省,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夫子此话适合对每一个人说,善者更善,恶者趋善。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