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49
《论语·阳货篇》17.20
【原文】孺悲(1)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2)。将命者(3)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注释】
(1)孺悲:鲁国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习士丧礼。
(2)辞以疾:以有病作借囗推辞。
(3)将命者:传话的人。
【译文】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自己身体有病为由推脱了。传递消息的人刚出房门,孔子便取下瑟来,边弹边唱。故意使传递消息的人听到。
【学记】见或不见 我都会告诉你
王鹏翔
孺悲,鲁国人。《礼记》上说:“恤由之丧,鲁哀公使孺悲从孔子学习丧礼。”从此来看,鲁哀公应该是比较赏识孺悲的。
孺悲想见孔子,派人去传递消息,以表达自己想见夫子的愿望。夫子以自己身体有病作为托辞,并没有想要见他的意思。等传递消息的人刚刚出房门后,夫子就把自己的琴瑟拿了下来,开始自弹自唱,而此刻弹的是什么曲子,唱的什么内容不得而知,如果以曲词言意,应该也会记录下来,但是经文并无任何交待。这就说明曲词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夫子故意让传递消息的人听曲词之后能知道他身体并没有病,而是不想相见。
对于夫子的这一举动,在《论语集注》中,程子引用了孟子的话说:“所谓不屑之教诲所以深教之也”。这是夫子无声的教诲,而传递消息的人回去将这件事情告诉孺悲后,孺悲想必会明白,虽不曾当面受教,所起到的教育意义却能引起深思反省。
【按语】前一章,夫子“予欲无言”,此章经文所叙述,实乃无言之教。教育之目的在于启发,而非理论的灌输。孺悲或有自绝于夫子之事,或者是他所要请教之事有违礼乐,夫子之意与其当面否定,不如给彼此都留一点余地,既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态度,又不至于让对方失去了尊严,此乃夫子之仁也。
无言亦有声
传神以教人
不在言辞多
教育为理明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孺悲,鲁人。孔子不欲见孺悲,推辞有病。孔子既拒之,又欲使知之,孺悲殆必有所自绝于孔子。而孔子不欲显其短,使无自新之路,故虽抑之,不彰著。虽拒之,不决绝。亦孟子所谓不屑之教诲。
《论语正义》:孺悲,鲁人也。孔子不欲见,故辞之以疾。为其将命者不知己,故歌。今将命者,所以令孺悲思之。
《论语集注》:程子曰:“此孟子所谓不屑之教诲所以深教之也。”
《论语义疏》:李充云:“孔子曰:‘人洁己进,与其洁,不保其往。’所以不逆乎互乡也。今不见孺悲者何?明非崇道归圣,发其蒙矣。苟不崇道,必有桀写之心,则非教之所崇,言之所喻,将欲化之,未若不见也。圣人不显物短,使无日新之塗,故辞之以疾,犹未足以诱之,故絃歌之以表旨,使抑之而不彰,挫之而不绝,则矜鄙之颓,而思善之路长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作者简介:王鹏翔,初名王永亮,字昊古,甘肃庄浪人,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受祖辈影响,从小热爱传统文化,学习四书五经,曾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道德经》五年。于2012年在广州创办焕文书院,并亲自授课,传播国学。近几年专攻《论语》一书,并参考古文经典,每章写一篇详解论语的札记,已将《论语》492章全部写完,结集出版《论语通解》一书。该书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分上下两册,共计43万余字。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止语:教育之目的在于启发,而非理论的灌输,学习此章,懂得如何婉拒不喜欢的人和事,尊重他人,也不放弃原则。
夏荷:高明的教育在于启发别人自觉自省的思考和感悟!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