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19 自作自受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19

《论语·季氏篇16.3

【原文】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注释】

(1)五世:指鲁国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世。

(2)逮:及。

(3)四世:指季孙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

(4)三桓:鲁国仲孙、叔孙、季孙都出于鲁桓公,所以叫三桓。

【译文】孔子说:“鲁国失去国家政权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之手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

【评析】三桓掌握了国家政权,这是春秋末期的一种社会乱象,对此,孔子表示不满,指出这样的乱象只能导致最终的败亡。本章里孔子对当时的社会乱象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孔子的观点是,臣子僭越君位就是“天下无道”,这是基于他“礼治”的思想,希望变为“天下有道”的政治局面。

【学记】自作自受

王鹏翔

夫子说此言时,正是鲁国政权不断更替,最终走向衰微的过程。结合历史资料来看,鲁国自宣公开始,其政权最终落在了家臣的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个现象呢?政权沦落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秘密呢?

纵观春秋诸国各君臣的表现,不难发现,当诸侯们开始不再听命天子诏令的时候,表面诸侯们因为各自独立而风光无限,但背面却暗潮涌动,危机四伏,子弑父,臣弑君的事情时有发生,而且这样的现象在当时极为普遍。为什么在这之前没有,而当诸侯们与天子分庭对抗的时候一切就变了呢?

如果用夫子的眼光来看,可以用四个字来揭开这个谜团,那就是“政者正也”。一国臣民的善恶是非,习俗风气离不开上行下效上位者能做好自己的本分,下位者就会安守本分,忠于职守。上位者营私舞弊,不守礼规,下位者就会如法效仿,违礼犯上。天子烽火戏诸侯,诸侯就更不会把天子放在眼里,心生反意,这个迹象一直在慢慢演变,终于在某个时机突然爆发了,势不可挡,诸侯们再也不愿意遵守天子规制,闹起了独立。诸侯的臣子们也纷纷相仿,伺机而动,但毕竟行不端正,安能四平八稳的让歹心者得逞。到后来愈演愈衰,这就是公道,这就是天理,背道而驰者,违背天命,难以亨通。

【按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想被人拿走自己的利益,也请不要随便掠夺别人的利益,否则,一个恶行的开始,必然会带动另外一个恶念的生成,这个恶念到后来就变成了自己的归宿。本来给别人挖的坑,最终成了葬送自己的墓,实在悲哀。

爵禄去公室

邪恶亦随至

下歪上不正

往复必有时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五世:指鲁宣、成、襄、昭、定五公。

逮,及义。四世:指季孙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代。

三桓谓仲孙、叔孙、季孙,三家皆出于桓公。后仲孙氏改称孟氏。此三家至定公时皆衰。

《论语正义》:郑曰:“言此之时,鲁定公之初,鲁自东门襄仲杀文公之子赤而立宣公,于是政在大夫,爵禄不从君出,至定公为五世矣。”

孔曰:“文子、武子、悼子、平子。三桓谓仲孙、叔孙、季孙,三卿皆出桓公,故曰三桓也。仲孙氏改其氏称孟氏。至哀公皆衰。”

《四书遇》:家南轩曰:“方三家专公室之禄,而窃鲁国之政,本其私意,欲以利其子孙,而岂知其子孙之微实兆于此。”

《论语集注》:苏氏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宜诸侯之强也,而鲁以失败。政逮于大夫,宜大夫之强也,而三桓以微。何也?强生于安,安生于上下之分定。今诸侯大夫皆陵其上,则无以令其下矣。故皆不久而失之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作者简介:王鹏翔,初名王永亮,字昊古,甘肃庄浪人,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受祖辈影响,从小热爱传统文化,学习四书五经曾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道德经》五年。于2012年在广州创办焕文书院,并亲自授课,传播国学。近几年专攻《论语》一书,并参考古文经典,每写一篇详解论语的札记,已将《论语》492章全部完,结集出版《论语通解》一书。该书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分上下两册,共计43万余字。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芳草:所有善行、恶行都会以另一个方式回归自己,远在子孙近在己,圣心可鉴,吾等世人当谨记。互勉!

陈丽萍一切皆是因果,谁都逃不出因果。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