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07 为政之法宝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07

《论语·卫灵公篇》15.32

【原文】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2)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注释】

(1)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此处我们认为指国家天下或官位

(2)涖:音lì,临,到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会轻慢其上而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去做,那也是不完善的。

【学记】为政之法宝

王鹏翔

此章与上一章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上一章以君子重道为本,本章则突显了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即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放得下,才能拿得起。

本章共有十一个“之”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经文里并不曾指出,从内容来看,“之”字应当分别指民众和国家天下或官位。莅“lì”之动之三字指民众,其他的“之”字指国家天下或官位

此章共有三个“知及之”,以知为始,知即才智,“之”即国家天下或官位

从第一个“知”及“仁不能守之”可以看出,在上位者尽管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足以获得国家天下或官位如果他的仁德不足以守住它,虽然已经得到权位了,终究会失去,由此可见,通过聪明才智的确可以得到想要得到的,达到想要达到的,如果不具备仁徳上的坚定理念,终将失去机关算尽所得到的一切,夫子将仁政思想贯穿始终的观念于此可见一斑。

第二个“知及之”及“仁能守之”,算是为政的基础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但在态度上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即严肃的治民之道假若不能以严肃的态度去治理民众,则会出现民众轻慢不敬的普遍现象。而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民不信于上的开端,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依然有可能会出现失去君位和官位的危险。

第三个“知及之”及至“庄以莅之”,相对于上一句经文所指出的为政基础又有了明显的进步,可还需要更进一步即在礼法的执行上依然存在缺憾,仁、庄、礼三位一体,而礼法更是维持政界与民众之间,民众与民众之间保持和谐的根本所在,如果在上位者在调动民众方面不按照礼法行事,任意妄为,还是存在诸多的隐患,如此则无法成为完美的领导者。

本章从仁、庄、礼三个层次来看,以治民之道为开端,至终以礼为结尾,层层推进,井然有序,步步诱导,以至尽善夫子轻高明,重平实,轻术业,重王道的为政理念尤为突出,此正是夫子之道可仰,可贵,可敬,可赞之处。

【按语】为政者,以自身之正为政而自身之正在于仁徳、严肃、守礼此三者缺一而不可,少一便如之蚁穴,难保其身,难守其政,是以君子修身不可不慎也。

才智通鬼神

无仁难保民

庄礼为次用

缺一不灵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本章言治民之道。知及之者,知足以知及此道也。然苟非此心之仁能真在于民,虽知此道,终不能持守不失。

虽知治民之道,虽此心之仁足以持守之,苟非临民以庄,则民将不之敬。莅,临也。若能知能仁,能庄以临民,而动之不以礼,此之字亦指民,临莅其民,必有所鼓舞作兴之,此之谓动其民。动其民必以礼,礼者,节文秩序之义。不知有节文,不能有适宜之秩序,亦未得为善也。

本章四节,逐步切实,始末次第,秩然明备。苟以常情测之,将谓动之以礼为最易,而知之能及为极至。喜高明,忽平实,非孔门之教。颜子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约礼斯止于至善矣。学者其细玩焉。

《论语正义》:包曰:“知能及治其官,而仁不能守,虽得之,必失之。”

包曰:“不严以涖之,则民不敬从其上。”

王曰:“动必以礼,然后善。”

正义曰:“此章十一‘之’字,包注指位言,但于‘动之’句不可通。”案:“知及之”,谓政令调教足以及民也。“仁不能守之”,谓不能以仁守之,“仁”字置句首,与“知及之”配儦成文耳。

大戴礼武王践阼篇:师尚父曰:‘且臣闻之,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及其世。’是言凡得民者,皆当以仁守之也。

孟子离娄篇:“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荀子王霸篇:“上莫不致爱其下,而制之以礼。上之于下,如保赤子。政令制度,所以接下之人,百姓有不理者如豪末,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故下之亲上,欢如父母,可杀而不可使不顺。君臣上下,贵贱长幼,至于庶人,莫不以是为隆正。然后皆内自省,以谨于分。”

正义曰:“后汉书刘梁传:‘孔子曰:‘智之难也!有臧武仲之智,而不容于鲁国。抑有由也,作而不顺,施而不恕矣。’盖善其知义,议其违道也。’下文又云:‘患之所在,非徒在智之不及,又在及而违之者矣。故曰‘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也。’”

易系辞传:“何以守位?曰仁。”

《四书遇》:或问:“所见与所守,二者孰难?”先生曰:“所见难。”或曰:“今学者有所见而不能守,则并与其所见而丧之?”先生曰:“不然,只见得不到故尔。如水之溺,火之烈,见之审矣,决未有人水火者。”

《论语集注》:知足以知此理,而私欲间之,则无以有之于身矣。

然犹有不庄者,盖气习之偏,或有厚于内而不严于外者,是以民不见其可畏而慢易之。

莅之不庄,动之不以礼,乃其气禀学问之小疵,然亦非尽善之道也。故夫子历言之,使知徳愈全则愈备,不可以为小节而忽之也。

《论语义疏》:为临民不用庄严,则不为所敬。虽智及、仁守、莅庄,而动静必须礼以将之,若动静不用礼,则为未尽善也。

李充云:“夫智及以惠,其失也荡。仁守以静,其失也宽。庄莅以威,其失也猛。故必须礼,然后知之。以礼制智,则精而不荡。以礼辅仁,则温而不宽。以礼御庄,则威而不猛。故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也。”

颜特进曰:“智以通其变,仁以安其性,庄以安其慢,礼以安其情。化民之善必备此四者也,必有大成量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孔子简介(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颜姐:“以礼制智,则精而不荡。以礼辅仁,则温而不宽。以礼御庄,则威而不猛。"所以说知及之,要得之,守之,前提是必须礼,然后知之!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