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87 战胜自己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87

《论语·卫灵公篇》15.12

【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孔子说:“罢了吧!我从来没有见过像色那样德的人。

【学记】战胜自己

王鹏翔

此章在《子罕》篇里出现过,再次出现,经文的开头多了“已矣乎”三个字。“已矣乎”能感受到圣人深深的感叹与无奈圣人有感于世人舍本而逐末,但同时已矣乎三字,所表达的却绝非圣人的绝望,而是对培育弟子们的好德心期望愈切。之所以常常将此话讲给弟子们听,是勉励,是告诫,是鞭策。记录者又将此语再此收入《论语》,加上“已矣乎”三字,更能感受到圣人的悲切之心。

【按语】世上的人各有所好,本无可,无不可。然而只有“徳”才是为人之根本,惟有徳行才能让人成仁成贤,除此别无他法。世人形形色色,喜好不同无可厚非,有人好色,有人好食,有人好玩,有人好财利。作为学道之人,此章就像是一面镜子,心之所好,决定了心之所安处,好徳者是君子,好色、好私利者是小人。这个“好”有个好的程度,当好徳的心超过了好色的心,或者好徳的心与同好色的心一样“执着”,便是超凡脱俗的君子之情。

然而好徳的心不常见,有见也不恒久,好色的心却是人之常情,若是有心想成为君子,但所好之心一时半会还无法转化为好徳时,当先以深切之心自省,在生活中慢慢训练,《大学》说“作新民”就是日日增进好徳之心的过程,时时躬行,日增一点,总能转好色为好徳。

心之所好,决定了人之品性与志向,好徳的程度越深,好色的心越浅,工夫纯熟时自会有曾国藩所说的“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的君子风范。

时时作新民

廓然自顺应

真情总有成

定除好色心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此章与《子罕》篇所记同,多已矣乎三字。或曰:已矣乎者,叹其终不得见。

又按:孔子论学每言好,如言好徳好仁好义皆好也。好色亦好也。有志于学者,当先辨己心所好,此义至深长,不可不善自反省。

《四书遇》:李卓吾曰:“加‘已矣乎’三字,望之愈切矣,不得作绝望看。”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孔子简介(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芳草:常说五福临门,这是个美好的愿望,然唯有第四“好德”才能承载其他的一切美好。圣人重复诲教,无非是怕人沉迷色、利。德行日增则私心必浅,这是永远的真理,吾人当已圣人之悲切呼唤,找回人性之善。

颜姐:心之所好,决定了人之品性与志向!圣人有感于世人舍本而逐末,之所以常常将此话讲给弟子们听,是勉励,是告诫,是鞭策。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