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68 为什么有人会离去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68

《论语·宪问篇》14.39

【原文】子曰:“贤者辟(1)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2)矣。”

【注释】

(1)辟:同“避”,逃避。

(2)七人:这里的七个人是谁,说法并不一致,一说是指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等七人,另一说是长沮、桀溺、丈人、石门、何蒉、仪封人、楚狂接与等七人。

【译文】孔子说:“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其次回避别人难听的恶言”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评析】这一章里讲为人处世的道理。人不能总是处于一帆风顺的环境里,身居逆境,怎样做?这是孔子教授给弟子们的处世之道。

【学记】为什么有人会离去

王鹏翔

对于此章朱子以重出“子曰”而将其分为两章,但其本意是相互接续的,所以此处合为一章

辟即避,回避,避去的意思。贤为贤人,仅次于圣人贤者修徳进业,弃私就公,品性高洁。然而,当贤人适逢乱世的时候,能从细微处了知天下趋势,不会肆意而为,将自己隐藏于人群当中,不愿与污浊小人为伍。此行为并非贤人逃避世俗,而是在明知不可为时隐退,在可为时,又善时而动。

君子危邦不居,乱邦不入贤者遇到乱世,会依据时事而择,离开原来的居地,去往别处。遇到难看的脸色难以容人的气势不愿接受建议的态度时,贤者便能及时觉察而避开,既不纠缠,也不赌气。遇到无法投机的话语难以苟同的主张,贤者因明察秋毫,心知与其道不同,不能共事,所以避开。

夫子对贤者遇到乱世时的避世态度,一连用了三个“其次”,此“其次”不能以为夫子将贤者分成了四个次第而解。贤者只有一种状态,但所遇到的处境却是千差万别,从这千差万别里又有一个共性的问题,那就是处于乱世,或者乱世即将到来。他们因见到的各种场景而发现“乱”的共性时,会作出相同的选择,那便是避遇乱则避,避开乱世,并非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而是等待,等待那个可以一展抱负的时机如姜子牙隐世垂钓,终遇明君周文王。

“作”者为也为之者,就是以贤人能避开乱世的人有七人这七个人可能是孔子同一个时代的人,也可能是孔子的前人而这七个人是谁,说法并不一致,一说是指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等七人,另一说是长沮、桀溺、丈人、石门、何蒉、仪封人、楚狂接与等七人。

夫子具体是指哪七个人,现在很难探究的清楚。而本章的根本宗旨也并不在这七人身上,只是有这样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又因为世道太乱而避开了原有的居所,去往别处,或者隐藏于人群当中,不愿意在不可为的时代刻意去作为。作为执政者,应该对此现象进行一次深入的思考,以改变这样的一个让人才隐藏的局面。作为学者,更应当深入思考,假若有一天自己为官一方,又当如何去做?

【按语】读此章有两点感悟,其一,夫子此言,方知贤者是善知事势的智者,能从世、色、言辨别出同道与异道,并能做出明智的选择明知不可为而为的是寄希望于将来,并非是遇到不可为而为的君主去冒死愚忠。其二,乱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无所作为的为政者,正所谓“天地闭,贤人隐”。相反的,若能为政以徳,自有贤人拥护。所以,若要赢得人才的追随,须得有正气正徳。

因为乱世,让这么多的人才流失了,这是时代的不幸,更是执政者的失败。所以,作为团队的领路人,如何留住人才,让别人愿意扎根,并不在于要离开的人,或者已经离开的人,而在于自己是否有重视人材之智。

贤者善知时

逢乱必避辞

传道以借势

希望在来日

七人为一群

避开因乱政

若欲留贤人

须得正人行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辟即避。贤者避世,天下无道而隐,如伯夷、太公是也。避地谓去乱国,适治邦。避色者,礼貌衰而去。辟言者,有违言而后去。避地以下,三言其次,固不以优劣论。即如孔子,欲乘桴浮于海,欲居九夷,是欲避世而未能。所谓次者,就避之深浅言。避世,避之尤深者。避地以降,渐不欲避,志益平,心益苦。我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固不以能决然避去者之为贤之尤高。

《论语正义》:孔曰:“世主莫得而臣。”马曰:“去乱国,适治邦。”

仓颉篇:“避,去也。”贤者所辟,有此四者,当由所遇不同。

吕氏春秋先识篇:“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

管子宙合篇:贤人之处乱世也,知道之不可行,则沈抑以辟罚,静默以侔免。辟之也,犹夏之就清,冬之就温焉,可以无及于寒暑之菑矣,非为畏死而不忠也。夫强言以为僇,而功泽不加,进伤为人君严之义,退害为人臣者之生,其为不利弥甚,故退身不舍端,修业不息版,以待清明。

《四书遇》:三个“其次”,皆从不能“避世”之中,又寻出此三项也。“辟世”,“辟色”,“辟言”,真有“色斯举矣,翔而后集”之意。

《论语集注》:程子曰:“四者虽以大小次第言之,然非有优劣也,所遇不同耳。”

《论语义疏》:圣人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无可无不可,故不以治乱谓隔。若贤者去就顺时,若天地闭塞,则贤人便隐,高蹈尘外,枕石漱流。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此谓避世之士也。

不能观色斯举矣,唯但听君言之是非,闻恶焉则去,此谓避言之士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止语:贤者知进退,以卵击石的行为尤为愚蠢且悲哀。

芳草:古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本章所述无一合时,所以圣人终其一生在力挽狂澜,也感动不了一个乱世的诸国执政者。 贤者避世可养精蓄锐,又或于民间有所作为,范蠡退朝经商,三散家财施于贫穷之人,可见贤仁之人,去哪里都可施仁爱人,洒脱于世!

颜姐:“若贤者去就顺时。若天地闭塞,则贤人便隐,高蹈尘外,枕石漱流。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这个是夫子最终想说明的道理。

方娟【平安百钻会员】:这个在我从事的工作中太明显了。进入这个行业的人目的是不一样的,有的冲发财,有的冲当官,有的冲时间自由,这些在这个行业里靠自己努力都可获得,这些目标也无可厚非,只是为了追逐这个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就千差万别,显现人品了!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