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18 父子互隐 直在其中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18

《论语·子路 13.18

【原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1)有直躬者(2),其父攘羊(3),而子证(4)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释】

(1)党:乡党,古代以五百户为一党。

(2)直躬者:正直的人。

(3)攘羊:偷羊。

(4)证:告发。

【译文】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评析】孔子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是具有了“直”的品格。他把正直的道德纳入“孝”与“慈”的范畴之中,即一切都要服从“礼”的规定。这在今天仍然值得肯定与借鉴。

【学记】父子互隐  直在其中

王鹏翔

“直躬”就是能行直道的人,比喻为人正直。叶公向夫子说一件事情,他们这里有一个能行直道的人,父亲偷盗了别人家的羊,攘即偷盗义,他自己就跑到官府去检举了自己的父亲。对于这件事情是对呢?还是错?从法制的角度来说,这是绝对的正确,必须要给予表彰的行为,简直就是大公无私,但若是从伦理亲情的角度来说,似乎显得很没有情谊,这个儿子的做法更谈不上孝顺。从法制看,是对的,从伦理看,是错的。在这两者之间,究竟如何选择,让叶公疑惑不解,所以才请教于夫子。

夫子并没有直接对这件事情作出评价,只是就事论事,说了他自己的家乡也有一个能行直道的人,可是与叶公所说的有所不同。夫子见过的能行直道之人,如果父亲犯了过错,儿子会替他隐瞒;儿子犯了错误,父亲会为其隐瞒。在这相互隐瞒的过程中,就有直的作用在其中,这才是真正的直。儒门重孝、重人伦、重宽恕的思想与此可见一斑。

春秋时期,各国的君主换来换去,为了权位,不是儿子弑父,就是父亲将儿子处死,乱作一团。君主和大臣之间,大臣和民众之间,逆天而行,完全违背了人伦道德,从而导致了种种的社会乱像,夫子在此章所说,正是对当时现状的一种解答,更是一剂治国安邦的良药。如果君臣、父子、夫妇之间都能相互的隐瞒,这个隐瞒更多的是包容,接纳,如此则社会就和谐了。

【按语】儒家将刑治作为最末端的政治,而将人伦秩序作为最为理想的治国方略。在这个基础上,首当其冲的是孝,如果忽略了孝,则其他人伦秩序无法建立,更谈不上大同世界。

直行贵于隐

真情在其中

人伦秩序成

仁徳大道行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子即直躬,其父盗人之羊,直躬证其父之行盗。

隐恶扬善,亦人道之直。何况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此乃人情,而理即寓焉,不求直而直在其中。

《论语正义》:汉宣诏曰:“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殊死皆上请。”

白虎通谏诤篇:“君不为臣隐,父独为子隐何?以为父子一体,荣耻相及。”

《四书遇》:春秋时乱臣贼子,小则抗君父,大则弑逆,总是要与君父请道理耳。圣人说出父子至情,政是诛心之法。

《论语集注》:谢氏曰:“顺理为直,父不为子隐,子不为父隐,于理顺邪?瞽瞍杀人,舜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当是时,爱亲之心胜,其于直不直,何暇计哉?”

《论语义疏》:范宁曰:“父子所谓直者,以不失其道也。若父子不相隐讳,则伤教破义,长不孝之风焉,以为直哉?故相为隐乃可为直耳。今王法则,许期亲以上得相为隐,不问其罪,盖合先王之典章。”

江熙云:“叶公见圣人之训,动有隐讳,故举直躬欲以咨毁儒教,抗提行中国。夫子答之,辞正而义切,荆蛮之豪丧其誇矣。”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上):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止语:法不容情,当大义灭亲受到称赞的同时,又会受到谴责。是不是该从他的危害程度来处理呢?小的毛病我们包容隐瞒,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不能因一时之错误毁了他一生。

颜姐“父子所谓直者,以不失其道也。若父子不相隐讳,则伤教破义,长不孝之风焉,以为直哉?故相为隐乃可为直耳。今王法则,许期亲以上得相为隐,不问其罪,盖合先王之典章。”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