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99 学会甄别人 慧眼识英才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99

《论语·颜渊篇 12.22

【原文】攀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注释】举直错诸枉:错,同“措”,放置。诸,这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恶。意为选拔直者,罢黜枉者。

(1)乡:音xiàng,同“向”,过去。

(2)皋陶:gāoyáo,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

(3)远:动词,远离,远去。

(4)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

(5)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甄别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评析】本章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对樊迟的解释似乎与别处不同,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仁是人的发现。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但在历史上,许多贤能之才不但没有被选拔反而受到压抑,而一些奸佞之人却平步青云,这说明真正做到智并不容易。

【学记】学会别人 慧眼识英才

王鹏翔

樊迟向夫子请教仁,夫子以爱人作为仁的解释,此处夫子将仁的本意讲解的直白和浅显,这可能是夫子知道樊迟的学识有限,根器不同,解释也有所区别。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爱人必然是仁的一部分,但绝对不是仁的全部。樊迟的确也理解了爱人就是仁的意思,于是又问知,知就是智。知人为智,什么是知人呢?就是要善于甄别人物。甄别人物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去对别人品头论足,而是用智慧来辨别人材,为人是用,提拔正直的人走上领导者的岗位,用智慧仁德去管理那些恶人,就能使恶人慢慢变成正直的人。还是和前几章所说的一样,恶人本身并不恶,全是因为上面管理他们的人出现了问题,要根治恶人最好的办法,有两点,其一是管理他们的人要正。其二就是让正直而有作为的人去影响他们。

对于夫子知人的开解,樊迟似懂非懂,于是,离开夫子处,碰巧遇上了子夏,樊迟向子夏转述了夫子的话,想请子夏再来引述一下,好让自己更能明白,经文中开头用到了“乡也”二字,乡是不久的意思。此处,孔门师生之间,和睦友爱,亦师亦友的情谊,让人向往。子夏听完樊迟转述后,对夫子的话极为推崇,他以历史为证,向樊迟作了引申。就像舜在成为天下之主后,面向全社会选拔人才,可以说是不分阶级,最后让有徳行的皋陶辅佐他,结果,不仁者远去。汤在成为天下之主后,面向全社会选拔人才,他让有徳行的伊尹辅佐他,结果,不仁者远去。

什么是不仁者,并非专指没有仁徳的人,经文的本意更趋向于没有仁徳的行为。让有仁德的人成为君主的助手,他的德行就能够感召天下所有的人,也能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使那些不仁之风远去,这是舜汤的仁徳。他们的智慧之处就在于甄别出了有德行的人才,并让他们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以更好的爱人,假设舜汤选了一个像季康子说的那样的人,将那些恶人杀掉,这样的话,还能是仁政吗?

【按语】知人有三个层次,其一,可以辨别人才。不懂人性,不分善恶是非,不会处世的人,甄别人物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常言说“有眼不识泰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二,能大胆使用有仁徳的人。这一点,舜帝、汤帝及古来的一切有圣徳的君主做到了,所以才开创了一个接一个的华夏盛世。其三,让有仁德的人发挥功能,以实现仁政。这种知人的本领最后还是和仁合二为一。由此可见,仁和知本就属于一体,有仁徳的人一定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也一定是有仁徳的人。

仁者以爱人

知人重在用

舜汤举贤能

天下得清明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汉儒传公羊,有所谓微言大义,其间亦可以《论语》为者,如本章是。知汉儒之说,非尽无承。宋儒专以义理阐《论语》,于孔子之身世,注意或所不逮,亦非知人论世之道。子夏“富哉言乎”之叹,正有大义微言存焉。

《论语讲要》:把直者选举出来,安置在枉者之上,就能使枉者学为直者。然而,谁是直者,谁是枉者,樊迟尚不了然,但又不好意思再问孔子,于是退出。

《四书遇》:赏罚不明,取舍不当,贤不肖混立于朝,千古不能治天下。可见“仁”、“知”原是一件,说不得相成。

《论语正义》:包曰:“举正之人用之,废置邪妄之人,则皆化为直。”孔曰:“富,盛也。”

孔曰:“言舜、汤有天下,选择于众,举皋陶、伊尹,则不仁者远矣,仁者至矣。”

荀子子道篇:子贡对夫子问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是爱人、知人为仁知之大用。

说文云:“乡,不久也。”

宋氏翔凤发微云:子贡之孔子之意,必尧、舜、禹、汤之为君,而后能尽用人之道,以垂百世之法。故言选举之事曰。

盖卿大夫世,则局直错枉之法不行,有国者宜以不知人为患,故子夏述舜举皋陶、汤举伊尹,皆不以世而以贤,以明大法法。

汉书刘向传:“向上封事曰:‘故贤人在上位,则引其类而聚之于朝,在下为,则思与其类俱进。故汤用伊尹,不仁者远,而众贤至,类相致也。’”

《论语集注》:程子曰:“圣人之语,因人而变化。虽若有浅近者,而其包含无所不尽,观于此章可见矣。非若他人之言,语近则遗远,语远则不知近也。”

尹氏曰:“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如樊迟之问仁知也,夫子告之尽矣。樊迟未达,故又问焉,而犹未知其何以为之也。及退而问诸子夏,然后有以知之。使其未喻,则必将复问矣。既问于师,又辨诸友,当时学者之务实也如是。”

《论语义疏》:蔡谟云:“何谓‘不仁者远?’远者,去也。若孔子言能使枉者去,则是智也。今云‘能使枉者直’,是化之也。孔子言其化,子夏谓之取者,亦为商之未达乃甚于樊迟也。子夏言此者,美舜、汤之知人,皋陶、伊尹之致治也。无缘说其道化之美,但言不仁者去。夫言远者,岂必足陟遐路,身适异邦?贤愚相殊,是亦远矣,故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不仁之人感化迁善,去邪枉,正直是与,故谓远也。”若味而言之,则远是远其恶行,更改为善行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审编发布:秦荣光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