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97 名气大能证明什么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97

《论语·颜渊篇 12.20

【原文】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1)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2),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3)。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

(1)达:通达,显达。

(2)闻:有名望。

(3)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译文】子张问:“作为一个士人,怎样才算是通达呢?孔子说:“按照你的理解,如何才算通达呢?”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你说的这是名声,怎么能称为通达啊!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分析别人的语言,观察别人的容貌变化,而以此行于谦让,总将自己处在下位。这样的人,为官能通达于国政,居家能通达于地方。而那些只求虚假名声的人,表面上似乎爱好仁徳,行为上却总是违背道义,自己能心安理得,以仁人自居惭愧。这种人,处处骗取名望,也确实能闻名于国,闻名于家。

【评析】本章中孔子提出了一对相互对立的名词,即“闻”与“达”。“闻”是虚假的名声,并不是显达;而“达”则要求士大夫必须从内心深处具备仁、义、礼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这里同样讲的是名实相符,表里如一的问题。


【学记】名气大能证明什么

王鹏翔

子张向来才高意广,他的精力也多分散于外务,内修上有所欠缺。但子张今次一问,以士人如何才算通达而问于夫子,似乎是对达有一定的探究。夫子反问子张“你所认识的达,当是如何?”这一问就像是大禹的探水神针,一探便知深浅,只有通达心性的人才能知道它的用法吧!

果不其然,子张误把“闻”当成了“达”,以为名气大,有声望的人就是通达的人,殊不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当下的风气来说,大多数人也认为有名气的大学者才是真学者,无论评论何人,都以名望大为标准。不但追捧名气大的人,自己也想成为一个有名气的人,这显然远离了真理的范畴,于是人们只相信权威,不愿意追求真理。子张的这一说法,显然违背了达的本质。

夫子通过子张的这一说辞,针对他的这一错误认识和平日修学的不足,特别作了提示。一个通达的人内心是朴实而敦厚的,他乐于追求一切合乎道义的事情和义理,又以他人的容貌态度作为判断自己行事方面是否恰当正确的依据从而不断检验自己的不足,处处谦让,甘愿使自己处于下风。为官能处理好所有的政务,在家能孝养父母,爱护兄弟,友睦乡邻,这才是真正的达。一个通达的人,不但在义理上通达圣贤之言,在行为上亦能内外一致,知行合一,这是何其的难能可贵啊!

夫子又以诲人不倦之心,极为坦诚的告诫子张,如果一个人只追求闻名于世,必然会生欺诈沽名钓誉之心,表面上看似仁厚温和,一副道貌岸然、彬彬有礼的样子,且对自己的无耻行为不肯反省,不肯怀疑。如此虽然能苟且闻名,但离道心却越来越远。作为求道的学者,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

【按语】一个追求通达于理的人,一心用功,不向外求。即使没有人能知道他的修为,也能惟道是从。然而,当一个只追求名声望的时候,已经被名誉所绑架虚誉越隆,实道越损,于学无益总有一天会被人们拆穿假面孔待那时,又有何颜面见人呢?实在是得不偿失!我等俗人,万不可笑话子张此问太俗气,殊不知,我们不如子张之心,子张能问此问,证明內心有向道之志,而我们却整日追逐那些名声显赫的人而忘却了自己,惟名人的一言一行是从,放弃了追求真理的大好时光。实在是可惜。学此章,当反省自己,引以为戒。

求名忘道存

面具载满身

理达行亦真

方是求道人

名家集义

《论语恒解》:达者以诚行之,无事不求,合乎天理人心。非必人人都称誉也。闻者,假行窃名,以欺远近人,受其愚,从而誉之,其实无至诚之修。

闻者只求名之动人,其立心制行,有天渊之别,此关不明,君子小人无从辩之。

《论语正义》:郑曰:“言士之所在,皆能有名誉。”

马曰:“常有谦退之志,察言语,见颜色,知其所欲,其知虑常欲以下人。”

马曰:“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

马曰:“此言佞人假仁者之色,行之则违,安居其伪耳不自疑。”

正义曰:“‘达’者,通也。通于处人,处己之道,故行之无所违阻,所‘忠信笃敬,蛮貊可行’,即达义也。‘在邦’,‘在家’,谓士之仕于邦家者也。‘质直而好义’者,谓达者之为人朴质正直,而行事知好义也。‘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者,言心存敬畏,不敢忤慢人也。如此则攸往咸宜,虽不求名誉必归之。”

子张堂堂,虽与为仁,夫子恐其于仁亦是色取,故于闻这亟斥之,且恐其以闻即为达也。

察言观色,不敢有加于人,是常欲以下人,所谓“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者也。

《论语集注》:程子曰:“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有意近名,大本已失。更学何事?为名而学,则是伪也。今之学者,大抵为名。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然其利不则一也。”

尹氏曰:“子张之学,病在乎不务实。故孔子告之,皆笃实之事,充乎内而发乎外者也。当时门人亲受圣人之教,而差失有如此者,况后世乎?”

《论语义疏》:繆协云:“闻者达之名,达者闻之实,而殉为名者众,体实这寡,故利名者饰伪,敦实者归真。是以名分于闻,而道隔于达也。”

沈居士云:“夫闻之与达为理自异。达者徳立行成,闻者有名而已。夫君子深渊隐默,若长沮,桀溺,石门,晨门,有徳如此,始都不闻于近也。魏巍荡荡,有实如此,而人都不知,是不闻也。并终年显称名,则是达也。”

班固云:“此所谓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色取仁而行违者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心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止语:名气如浮云,浪得虚名只能证明无知,即使是实至名归,也只是一种过往经历,唯有立志道义者不鸣已名。

芳草:名气是把双刃剑,洒弄的好能带给社会一片满满正能量,比如有些名人做善事能起到比普通人难以达到的效果,一呼百应。反之如用名气标榜自己,必会招来不可预测的祸乱。西方谚语说:上天要一个人灭亡,必使其心澎胀。故子张问的实在,夫子答的妙用。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