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90
《论语·颜渊篇 》12.12
【原文】子曰:“片言(1)可以折狱(2)者,其由也与(3)?”子路无宿诺(4)。
【注释】
(1)片言:诉讼双方中一方的言辞,即片面之辞,古时也叫“单辞”。
(2)折狱:狱,案件。即断案。
(3)其由也与:大概只有仲由吧。
(4)宿诺:宿,久。拖了很久而没有兑现的诺言。
【译文】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从来没有长时间不去践行的诺言。
【评析】仲由可以以“片言”而“折狱”,这是为什么?历来有这样几种解释。一说子路明决,凭单方面的陈述就可以作出判断;二说子路为人忠信,人们都十分信服他,所以有了纠纷都在他面前不讲假话,所以凭一面之辞就可以明辨是非;三说子路忠信,他所说的话决无虚假,所以只听其中一面之辞,就可以断定案件。但无论哪种解释,都可以证明子路在刑狱方面是卓有才干的。
【学记】神奇的断案能手
王鹏翔
这是夫子在赞美子路的一段经文。
片言,就是单辞,片面之词。折即断,判断诉讼之事。审理案件,有原告和被告之说,需要双方各自陈述案发原由及经过,才能判别孰是孰非。只有子路在判案时,只听一面之词,就可以判断案件。
为什么子路能做到,可以从子路的人品修养来分析。子路为人忠信、正直,不喜欢诬妄之事,他的品德受到了民众的认可,在子路主政的地方,都愿意以忠信待人。所以夫子称子路可以治理一个具备千乘兵车大国的军事,由此可见,子路爱民所爱,帮民所需,片面折狱有证可依。
后一句“子路无宿诺”与前段似乎并不对称,或可以分成两章。原因有二:其一,在经文里,夫子称呼子路为仲由,但在本章尾处的这句话里却称为子路。为何两种称呼在同一章里出现,这样的称谓方式并无先例。其二,夫子所说,当是子路为人忠厚的事情,而尾处的这句话则是在陈述子路重承诺的事情。但是为什么又合成一章,原因大概只有一个,即这两处都是在对子路的品德由衷的赞叹。因此,就有如下解释:这是记《论语》的人认为子路这个人很忠信,他的德行很能服人,所以附在“片言可以折狱”后面,等于做前面一节的批注,这样的解释也说得通。
在《论语·公冶长篇》第14章里说,“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说明子路很重实践,这里同理。宿,停留,拖延之意。一言以蔽之,意思就是在说:子路这个人对于承诺、诺言方面,只要说出口的,从不拖延。
【按语】为政以徳,为人也要靠徳,常言说徳重鬼神钦,一个有良好品质的人,无论走到哪里,便能把正义和光明带到哪里,一个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人应该给他身边的人带去希望和信念。
忠信耿直行
处处见光明
承诺必实践
重徳近乎仁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片言犹云单辞,即片面之辞。折,断也。断狱必兼听两造,不应单凭片辞。
子路忠信,决无诬妄,即听其一面之辞,亦可凭以断狱。
子路急于践言,有诺不留。宿,即留义。惟其平日不轻然诺诺,语出必信,积久人皆信服,故可听其一语即以折狱。
《四书恒解》:盖圣贤教民则刑罚之先,不幸而有狱,必不敢轻心掉之。况狱原于争两造,两词必当剖别,断无片言折狱之事,惟子路析理至明,行义至勇,言之善者必诺,诺者必践人服其至公,无私至诚。
《论语正义》:孔曰:“片,犹偏也。听讼必须两辞以定是非,偏信一言以折狱者,惟子游可。”
郑注云:“片读为半,半言为单辞。折,断也。惟子路能取信,所言必直,故可令断狱也。”
子路有闻即行,故无留诺。其于折狱亦然。盖折狱一定,即予开释,不使讼者受羁累之苦。此子路忠信之事,故记者类记于此。
《论语集解》:尹氏曰:“小邾射以句绎奔鲁,曰:‘使季路要我,吾无盟矣。’千乘之过,不信去盟,而信子路之一言,其见信于人可知矣。一言而折狱者,信在言前,人自信之故也。不留诺,所以全其信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止语:断案以只言片语,或只听一方说词,是很容易误判的,但德行具足的子路却不然,内心清明者,是非曲直能一眼看穿,当断则断,皆因无私心杂念。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