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79 管理好自己的奥秘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79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引语】本篇共计2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论语·颜渊篇 12.1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也要按照您的这番话努力去做。”

【评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学记】管理好自己的奥秘

王鹏翔

第十二篇的题名为“颜渊篇”,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颜渊在仁徳方面实在超越了孔门其他弟子很多,首篇非颜渊莫属。

这章是记述颜向夫子请教如何求仁徳的事情。夫子常常赞叹颜回的学养,只因为颜回所求与所思全在仁徳上。在《论语》里,有很多弟子向夫子请教如何求取仁徳的记录,夫子的回答都因人而异。其中,对颜回的回答最为提纲挈领,要求相对最高,且最全面详尽,说明颜回在仁德方面达到了较高的境界,远超其他同窗学友。

夫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就是约束,抑制的意思,约束自己的言行,以合乎礼。在儒家经典上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现象,即仁和礼就像一对形影不离的兄弟,礼不能脱离仁徳,缺失仁徳的礼就失去礼的价值。很多人觉得礼是虚的,过度的强调礼的存在,会让一个人变的虚伪,可是如果没有礼的存在,这个社会该有多么混乱,大家都是我行我素,一切就乱套了,要是都能遵守礼规,就能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一切和谐了,就是最大的仁徳。“克己”二字明确的告诉我们,只有我们自己本身才是一切的根源,只有约束好自己,才能显发本性的仁德,此与为己之学一脉相承。

只有不断的修理自己,才能显发人性的光辉,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以一个人的自觉而影响到身边的人,乃至于全天下的人,是为天下归于仁;这是一个儒生的担当,更是君子的责任和气魄。天下之所以不仁皆在于“我”不能自觉的约束自己,天下之所以有仁,全在于他人都是君子,只有自己还需要努力的实践圣贤的教言。

一切在内而不在外,一切在自己而不在他人。没有谁能真正的去改变谁,只有靠自己不断的觉醒才能使得仁徳显发出来,如果只是单纯的靠外力、他人来约束,终究是两张皮,内外无法合一,知行不能合一。

当夫子说完求仁的方法后,高明的颜回再此发问,为什么说颜回高明?因为他问的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前面夫子的言语里并没有说明如何在生活中去行仁礼,颜回求仁心切,竟然问夫子说“请问其目。”目就条目,意思就是实践仁徳的具体条目,应该从哪里去入手,如此一来,便将思想一下子变成了可以马上执行的方法。

夫子便以非礼勿视、听、言、动这四个方面来作为克己复礼的入手处,如何克己,需要从管好自己的眼、耳、口、身开始做起。以这四个感官直达心性,本性的起伏与它们所感触到的事物相关。比如眼睛,即视,一个心怀坦荡的人,眼神里总能露出坚毅的光芒,不合乎善行、不合乎礼的事物绝不会多看一眼,生怕沾染了自己的心性。比如耳朵,即听,一个有志向的人对于不该听的,绝对不听,即使无意中听到了,也会马上忘掉,因为不合乎礼,不合乎本心。比如口,即言,古人说“口乃心之门户”,而最难管的当属嘴巴,何时说话,应该说什么,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一个人的所言所语,不但能影响到他人,也会在无形中改变自己,所以夫子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废邦。”一个有理想的人,其人生的第一课就要管好自己的嘴巴,不合乎礼的话,伤害他人的话,绝对不要去说。再比如身,即行动,当以实践圣贤的教言为第一义,如若无法做到,也要成为一个守法的好公民,不该伸出的手莫伸,不该入的门莫入,不该走的路莫走。以上四件事情,真正实践于生活,就是真正把自己管好了,距离仁徳也就不远了。

颜回听完夫子的详细讲解后,很谦虚的说:“回虽然迟钝,对于您所说的这番话,定会努力的去实践。”

【按语】颜子所问,夫子所答,全是爱仁求仁的示范。学习不在于文字,而是在于实践。明白道理后是不会指点他人,而在于管好自己。常常看到一群小朋友自发的游戏,仔细观察,会发现有些小朋友的群众基础好而成为这个群体的管理者,由此可见,管理他人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可是在平常的生活中,很少看到能够把自己管理的特别好的人,这便是人性为私的一面,因为人人都喜欢安逸和舒服。管理好自己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需要极强的自律性,当一个人真正的能把自己管理的很好的时候,他的生命特征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种质变后的快乐,很难用语言说的清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克己之后的礼,不再是自我的约束和要求,而是成为了生命的习惯,他在通过最先的自我约束和实践,早已领悟了仁徳的真谛。由此而知,夫子给我们所教的礼,是人性本所具备,是人性的自觉。

克己复清明

礼义是爱人

只将四非绝

快乐在其中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克己:有约束义,有抑制义。克己,约束己身。或说:克去己私。

盖人道相处必以仁,古训,“仁者相人偶”。若立心行事,专以己身为主,不顾及相偶之对方,此乃一切不仁之本源,故仁道必以能约束己身为先。

复礼:复如言可复也之复,谓践行。礼在外,反之己身而践之。故克己复礼,即犹云约我以礼。礼者,仁道之节文,无仁即礼不兴,无礼则仁道亦不见,故仁道必以复礼为重。

为仁:仁存于心,礼见之行,必内外心行合一始成道,故《论语》常仁礼并言。

天下归仁:言能一日克己复,则天下之人莫不归与其仁,极言其效之速且大。然仁为己之心徳。以存诸己者为主,不以外面之效应为重,且亦无此速效。即如所解,当云“天下归仁矣”。今言“归仁焉”言有于此于彼之义。言天下于此归仁,原义当谓苟能一日克己复礼,即在此处,便见天下尽归入我之仁心中。人心之仁,温然爱人,恪然敬人。礼则主于恭敬辞让。心存恭敬,斯无傲慢。心存辞让,斯无伤害。对人无傲慢,无伤害,无所接触,天下之大,将无住而不见其不归入于我心之仁矣。是则效在内,不在外。

为仁由己:行仁道当由己,不由人。克己,由己克之,复礼,亦由己复之。能克己,斯能由己矣。所以欲克己,即为欲由己。

约束己之视、听、言、动,使勿入于非礼,使凡视、听、言、动皆是礼,是即为复礼。

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盖礼有其内心焉,礼之内心即仁。然则克己复礼,即是约己归仁。惟言归仁,若偏指内心,又不见工夫所在。言复礼,则明属外面行事,并有工夫可循,然后其义始见周匝。苟己之视、听、言、动能一一复礼,则克己正所以成己,复礼亦正所以复己。于约束抑制中得见己心之自由广大,于恭敬辞让中得见心之恻怛高明,循此以往,将见己心充塞于天地,流行于万类。天下之大,凡所接触,全与心痛痒相关,血脉相通,而天下归仁之境界,即于此而达。

《论语讲要》: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屋漏是室内西北隅,安藏神主之处,无人可见,在无人之处尚且不愧,何况在有人之处。所以如此,就因为行仁全由自己,而不由人。

《论语正义》:马曰:“克己,约身。”孔曰:“复,反也。身能反礼,则为仁矣。”马曰:“行善在己,不在人也。”

春秋繁露篇:“夫礼,体情而防乱者也。民之情,不能制其欲,使之度礼。目视正色,耳听正声,口食正味,身行正道,非夺之情,所以安其情也。”

周语曰:“步、言、视、听,必皆无  ,则可以知徳矣。视远,日绝其义;足高,日弃其徳;言爽,日反其信;听淫,日离其名。夫目矣处义,足以践徳,口以庇信,耳以听名,故不可不慎也。”

乐记云:“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

郑注云:“欲知其要。颜回意以礼有三百三千,卒难周备,故请问其目。”是目为事之要。

《四书遇》:袁七泽曰:“所谓‘己’者何?即下问‘视’、‘听’、‘言’、‘动’是也。‘己’‘礼’非一非二,迷之则‘己’,悟之则‘礼’。‘己’如洁水成冰,‘礼’如释冰成水。故释冰即是水,不别求水;‘克己’即是‘礼’,不别求‘礼’。下文‘非礼’四句,政是‘克己’工夫,‘回虽不敏’二句,政是‘由己’工夫。”

《论语集注》:盖心之全徳,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徳全于我矣。又言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人皆与其仁,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又言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预,又见其机之在我而无难也。程子曰:“非礼处便是私意。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须是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又曰:“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谢氏曰:“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

程子曰:“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颜渊事斯语,所以进于圣人。后之学圣人。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其视箴曰:‘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蔽交于前,其中则迁。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其听箴:‘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其言箴曰:‘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发禁躁妄,内斯静专。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有所召。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己肆忤,出悖来违。非法不道,钦哉训辞!’其动箴曰:‘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励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成性成,圣贤同归。’”非至明不能察其几,非至健不能致其决。故惟颜子得闻之,而凡学者亦不可以不勉也。

《论语义疏》:范宁曰:“克,责也。复礼,为责克己失礼也。非仁者则不能责己复礼,故能自责己复礼则为仁矣。”

范宁曰:“乱是之主,不能一日克己,故曰‘一日’也。”

回虽不达仁礼之理,而请敬事此语。

《论语点睛》:一见仁体,则天下当下消归仁体,别无仁外之天下可得。夫子此语,分明将仁体和盘托出,单被上根,所以颜子顿开妙悟,只求一个入华屋之方便,故曰“请问其目”。

视听言动,即六根之用,即是自己之事。非教汝不视不听不言不动,只要拣去非礼,便即是礼。礼复则仁体全矣。古云:“但有去病法,别无与明法。”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立知即是非礼。今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即是知见无见也。此事人人本具,的确不由别人,之贵直下承当,有何利钝可论?故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审编发布:秦荣光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