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78 不一样的理想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78

《论语·先进篇 11.25

【原文】子路、曾皙(1)、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居(3)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4)

子路率尔(5)而对曰:“千乘之国,摄(6)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7)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8)也。”夫子哂(9)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10),如(11)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12),如会同(13),端章甫(14),愿为小相(15)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16),铿尔,舍瑟而作(17),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18)春者,春服既成,冠者(19)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20),风乎舞雩(21),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22)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释】

(1)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此处侍坐的其他三人,子路名仲由;冉有冉求字子有公西华公西赤,字子华。因此,下文中的“由”即子路;“求”即冉有”即公西华”即曾晰。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以也: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话。

(3)居:平日。

(4)则何以哉:何以,即何以为用。

(5)率尔:轻率、急切。

(6)摄:迫于、夹于。

(7)比及:比,音bì。等到。

(8)方:方向。

(9)哂:音shěn,讥讽地微笑。

(10)方六七十:纵横各六七十里。

(11)如:或者。

(12)宗庙之事:指祭祀之事。

(13)会同:诸侯会见。

(14)端章甫: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

(15)相:赞礼人,司仪。

(16)希:同“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17)作:站起来。

(18)莫:同“暮”。

(19)冠者:成年人。古代子弟到20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20)浴乎沂:沂,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入海。在水边洗头面手足。

(21)舞雩:雩,音yú。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

(22)唯:语首词,没有什么意义。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

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夫子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让我去管理,三年光景,可以使这里的百姓人人富足,至于礼乐方面的教化,那就只有等贤良的君子才能做到了。

夫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夫子再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留在最后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之间的会见,这不是国家,那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评析】孔子之所以只赞同曾皙想法和夫子曾对颜回说的内容极为相似,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夫子已经年纪大了,归隐于田园,一面传授学问,一面删定《诗》《书》,作《春秋》。这是夫子经历了周游列国之后,不被用而藏的生活状态。因此,夫子在曾皙说完志向后就发出了一由衷的长叹:“我很赞同曾点”,适逢知音的感觉。另一种解释则是,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似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学记】不一样的理想

王鹏翔

此章描述的是夫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的谈话,谈话的内容是四位孔门弟子在夫子的倡议下发表了自己的志向。师生之间有正问、反问,一问一答之间精彩纷呈。这次对话可以分为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夫子最先做了一个动员讲话,当时他们四个人也陪坐在孔子的身边,原文交待了“侍坐”,说明大家很放松的坐着,不像其他场合如侍侧等而且按照下文描述,曾还在一边弹瑟,一边听夫子与大家的会话,可见当时的场景何等轻松。夫子的开头语虽然简短,却具备了循善诱的精华。夫子并未以老师自居,而是首先表明态度,希望弟子们仅仅把他看着一个年龄稍长者而已,从而大胆说出各自的想法,不必有任何顾忌。进而以平日总有人觉得没有人了解自己,今天机会难得,想听听大家的想法,这就充分激发了弟子们畅所欲言的头。

第二个场景:以子路最为率性,他听了夫子的讲话,不加思考的就直接说自己的想法,子路觉得他可以把一个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且这个国家的四周都是大国,还有其他国家的军队不断骚扰,国内又遇灾荒,可以说是内外为患,对于这样的国家,他只要三年就能改变被动局面,使民众有勇,懂得道义,国民素质大有改善。夫子听完子路的说的话,就笑了,为何而笑呢?后面自会有人替我们问夫子。

另外的三个人不像子路这样主动,夫子只能一一去提问。最先问到的是冉求。冉求比较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他认为他可以管理一个不超过八十里大小的区域,并且可以使这里的民众在三年的时间里过上好日子,唯独在礼乐方面就要另请高明,意思是自己在礼乐方面还学习的不够深入,这是他的谦辞。

夫子第二个提问的是公西赤即公西华,公西华表达自己志向的时候比冉求更为谦虚,他觉得他自己没有什么本领,充其量算个好学生,特别是对于宗庙方面的事情,以及诸侯间会见往来上,他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当一个小司仪者。

第三个提问的是曾点即曾参的父亲曾皙。他当时正在弹瑟,听见夫子问话,便优雅的结束了弹奏,有些不好意思的答道:“我的志向可能和他们三人讲的有所不同。”从描述曾皙的这个过程来看,发现他的修养极高,能一面弹奏乐曲,一面还能听到周围人的讲话。曾点在夫子的鼓励下,讲述了自己的志向,他喜欢在暮春三月的天气里,约上成年人和童子畅游于大自然里,不问世事。曾皙的这个想法和夫子曾对颜回说的内容极为相似,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夫子已经年纪大了,归隐于田园,一面传授学问,一面删定《诗》《书》,作《春秋》。这是夫子经历了周游列国之后,不被用而藏的生活状态。因此,夫子在曾皙说完志向后就发出了一由衷的长叹:“我很赞同曾点”,适逢知音的感觉。另一种解释则是,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似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

第三个场景:子路等诸人告退后,曾皙故留在后面,问夫子对于其他三位同学志向的看法,夫子没有做实质性的回应。曾皙想起了夫子在子路说完志向时笑了一下,当面请教了发笑的缘由,夫子认为子路说是要治理一个大国,却并不懂得谦让,所以就笑了他。子路的直率和可爱是一如既往的,如果夫子身边少了子路,或许会少了很多的乐趣。

至于冉有和公西华的志向,本来就是谦虚与自我能力评估之后的总和,夫子都是极为认同的。

【按语】此章的重点有两处,其一是子路说完志向之后,夫子的微笑为一处。圣人的温良气质摄人心,并无当面对子路进行教导,没有破坏当时的气氛。如果夫子当时直接说子路不够谦虚,那么其他三个人再接下来的谈话还会顺畅吗?其二是曾点的志向和夫子的喟叹,曾点之所言,夫子之所叹,是圣人对人生的感怀,亦是对知音的赞许。

圣人的志向并不在为政一方,而在为徳于天地之间,以坦荡的心胸,畅游于田野里,以清明的神气歌颂太平盛世于回家的路途上。天下政通人和,四季风调雨顺,这正是大同世界啊!

志向有大小

终究不离道

圣人喟然叹

尧舜气象曜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本章吾与点也之叹,甚为宋明儒所乐道,甚有谓曾点便是尧舜气象者。此实深染禅味。朱注《论语》亦采其说,然此后《语类》所载,为说已不同。后世传闻有朱子晚年深悔未能改注此节留为后学病根之说,读朱注者不可不知。

《论语讲要》:在孔子当时,天下无道已久,孔子周游列国,无一处能行其道,所以回到鲁国以后,就在家隐居以求其志,一面教学,一面删定《诗》《书》,作《春秋》。他曾于颜子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能行能藏,是孔子提示弟子各言其志的用意。所以既“与点”,也不否定三子谈政治抱负。哂由,只是哂子路“其言不让”而已。《周易·系辞传》“显诸仁,藏诸用”,“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可以参研。

《论语正义》:正义曰:“‘侍坐’者,谓四子侍于夫子坐侧也。上篇或言‘侍’,或言‘侍侧’,此独言‘侍坐’,明四子亦坐也。子路少夫子九岁,不欲多引年,故谦言‘一日’也。‘毋吾以’者,‘毋’与‘无’同,言此身既差长,已衰老,无人用我也。夫子自言身老,若四子则年力未衰,宜为世用,故就其平居所发论诱之尽言,以观其才志何如耳。”

正义:“谷梁襄二十四年传云:‘谷不升谓之嗛,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四谷不升谓之康,五谷不升谓之饥,又谓之大侵。’此以谷入多寡分立差等,兼取荒馑为名,其实五者皆为饥也。”

及三年,则大比。大比则受邦国之比要,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是三年乃大比之期。子路言莆及三年,初奏绩之时已有成功。盖子路长于治军旅,故夫子亦言“千乘之国,可使治赋”也。弟子列传:“曾葴字皙,奚容箴字子皙,又狄黑字皙。”

司马法云:“古之教民,必立贵贱之伦;经使不相陵,徳义不相踰,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而意和也。”

孔曰:“求自云能足民而已,谓衣食足也。若礼乐之化,当以待君子,谦也。”正义曰:“‘尔何如’者,谓其志何如也。‘方六七十里’者,谓国之四竞,以正方计之,有此数也。‘如五六十里’者,经传释词云:‘如犹与也’,及也。‘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宗庙之事,如会同’,如子并与‘与’同义。尧典曰:‘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冉求能治大国,而只言小国,是其性谦退也。传球是,列国兼并,小国见侵削,不能如制,故有此六十里之国。

郑注曰:“我非自言能,愿学为之。宗庙之事,谓祭祀也。诸侯时见曰会,殷頫曰同。端,玄端也。衣玄端,冠章甫,诸侯日视朝之服。小相,谓相君之礼。”拾义云:“宗庙之事,祭祀在其中,独此经不得指祭祀,宜主朝聘而言。”

传云:“公西华志于礼乐,则其所谓“会同”者,必指两君相见言之。两君相见,自在宗庙之中。为诸侯之事,故曰‘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包曰:“莫春者,季春三月也。春服既成,衣单袷之时。我欲得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水之上,风涼于舞雩之下,歌詠先王之道,而归夫子之门。”

郑注云:“沂水出沂山,沂水哉鲁城南。雩坛在其上。馈,馈酒食也。鲁读‘馈’为‘归’,今从古。”

“暮春”,春尽为暮,已将四月,故云“春服既成”,言时已暖也。然建巳之月,亦不可浴水中而风乾身。浴沂,言袯濯于沂水,而后行雩祭。盖三子者之馔,礼节民心也。点之志,由鼓瑟以至风舞詠馈,乐和民声也。乐由中出,礼自外作,故孔子独与点相契。唯乐不可以伪为,故曾皙讬志于此。

夫子以求、赤所言,皆为邦之事,而求只言能仕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小地,赤只言能为小相,则所言皆让,与子路异,故夫子反言以明之。言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安见非邦?宗庙会同,皆诸侯之事,安见不能为大相?而二子之言皆让,故无可讥议也。

《四书遇》:千古圣贤经伦手段,今日不消借之明日;此事不消移之彼事。元无成见,可以预参;亦无死局,可以先定。曾点此时,实实见得到此否?

《论语集注》: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而门人记其本末独加详焉,盖亦有以识此矣。

程子曰:“古之学者,优柔厌饫,有先后之序。如子路、冉有、公西赤言志如此,夫子许之。亦以此自是实事。后之学者好高,如人游心千里之外,然自身却只在此。”又曰:“孔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诚异三子者之撰,特行有不掩焉耳,此所谓狂也。子路等所见者小,子路只为不达为国以礼道理,是以哂之。若达,却便是这气象也。”又曰:“三子皆欲得国而治之,故夫子不取。曾点,狂者也,未必能为圣人之事,而能知夫子之志。故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言乐而得其所也。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曾点知之,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又曰:‘曾点,漆雕开,已见大意。’”

《论语义疏》:子路言志也。言已愿得治于大国,而此大国又有迫近他大国问,所谓他大国挟已国于中也。乏谷为饥,乏菜为馑。言己国既被四方大国兵陵,又自国中因大荒饿也。已国以为他兵所加,又荒饥日久,而愿得此国治之。由治此国,至于三年,而使民人皆勇健,又皆知识义方也。

若教民之礼乐,则己所不能,故请俟君子为之也。

孔子闻点之愿,是以喟然而叹也。既叹而云“吾与点也”,言我志与点同也。所以与同者,当时道消世乱,弛竞者众,故诸弟子皆以仕进为心,唯点独识时变,故与之也。

李充云:“善其能乐道知时,逍遥游咏之至也。夫人各有能,性各有尚,鲜能舍其所长为其所短。彼三子者之云,诚可各言其志矣。然此诸贤既已渐染风流,食服道化,亲仰圣师诲之无倦,先王之门岂执政之所先乎?呜呼!遽不能一忘鄙愿,而暂同于雅好哉!谅知情从中来,不可假己。唯曾生起然,独对扬徳音,起予风仪。其辞精而远,其指高而适,亹亹乎!固盛徳之所同也。三子之谈,于兹陋矣。”

《论语点睛》:不哂其“为国”之事,特哂其“不让”之言耳。既说“为国”,又说“非邦也与”,正是与三子,以补点之虚证,一直皆夫子之言,不是一问一答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止语: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赞曾点 圣人的志向为徳于天地之间,畅游于田野里~ 圣人之志向,也是作者之志向,赞叹作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寄情于山水,心该是何等的坦荡悠然。

芳草:子路的直率、冉求的谦虚、公西华的婉转、都在表述着自己的志向追求,志向有多大,境界、成就就有多高。曾皙没有直接说,而是描述了一个有欢歌笑语、和风轻拂、长幼和谐的场面。这与夫子曾说老者安之、友者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一样世界大同!风乎舞雩,咏而归。多么美妙!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