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62
《论语·先进篇 》11.9
【原文】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1)矣。”曰:“有恸乎?非夫(2)人之为恸而谁为?”
【注释】
(1)恸:哀伤过度,过于悲痛。
(2)夫:音fú,指示代词,此处指颜渊。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伤。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伤过度了!”孔子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悲伤,又该为什么样的人悲伤呢?
【学记】每个人都有真性情
王鹏翔
颜渊死后,孔子前去吊唁,哭的极为伤心,用悲痛欲绝都不为过。于是,记录者在此使用了一个“恸”(tòng)来表达夫子当时哀伤的情形,恸即过度的哀伤。随同夫子的门弟子在一旁对夫子说:“您哭的太伤心了”。在这位门弟子看来,或者夫子不应该如此伤心才对,他可能和很多人一样,认为圣人是不悲不喜,自控力极强的人。夫子却道:“真的哭的很伤心吗?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又该为什么样的人伤心呢?”从这句话便能感受到圣人的真性情。
此章有两个地方很有意思;
其一:给夫子提醒的这位门弟子对夫子说:“子恸矣”究竟是出于何种目的,是在善意的提醒夫子应该节制,还是有意在赞叹呢?夫子的真性情被他所看到,特别说出来,是为了得到老师对他的印证吗?况且,在夫子如此伤心的情况下,他怎么能当下就提出这样的问题,或者是吊唁结束以后才对夫子说的吗?
其二:夫子说他不对这样的人伤心,又该为什么样的人伤心呢?首先,前章已经说明,颜回之死,除过师生情以外,还有思想传承的问题。颜回的过早离世,对夫子之道的传播,如琴上之弦中断了,让人扼腕叹息。其次,《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因为夫子当时至情至性,所以其哀伤不自知,浑然而发。
【札记】先有人伦秩序,始有至真至性,于喜怒哀乐之至深处,浑然自发而不能自知,性之本也。
吊唁颜渊时
圣人悲痛极
弟子见之语
喜怒皆情理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恸,哭哀伤过度。言从者,孔子赴哭于颜子之家也。夫人犹言此人,指颜子。
《论语正义》:孔曰:“不自知己之悲哀过。”
恸,哀过也。
《四书遇》:王宇泰:“宜恸而恸,是哀之发而皆中节也,然而不自知其恸,则浑然未发之中也。故曰毁不灭性。”
《论语集注》:胡氏曰:“痛惜之至,施当其可,皆情性之正也。”
《论语义疏》:初既不自知,又向诸弟子明所以恸意也。言若不为颜渊哀恸,而应为谁耶?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上):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止语:颜回的过早离世,对夫子之道的传播,如琴上之弦中断了,让人扼腕叹息。~~此为夫子如此悲恸最重要的原因。
青青河边草:圣人也是有情有义之真性情之人,更何况面对自己最深爱的学生之离去。感动。
方娟:面对继承人早逝与学术思想后继无人的问题时,孔子的坦诚、失态与痛哭反而显得合情合理。颜回是他最喜爱,也是最有希望继承衣钵的人,他死了若不痛苦反而显得有些不及。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