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55 孔子所重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55

《论语·先进篇 11.2

【原文】子曰:“从我于陈、蔡(1)者,皆不及门(2)也。”德行(3):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4):宰我、子贡。政事(5):冉有、季路。文学(6):子游、子夏。

【注释】

(1)陈、蔡:均为国名。

(2)不及门:门,这里指受教的场所。不及门,是说不在跟前受教。

(3)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4)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

(5)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

(6)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译文】孔子说:“曾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地去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了。”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

【评析】公元前489年,孔子和他的学生从陈国到蔡地去。途中,他们被陈国的人们所包围,绝粮7天,许多学生饿得不能行走。当时跟随他的学生有子路、子贡、颜渊等人。公元前484年,孔子回鲁国以后,子路、子贡等先后离开了他,颜回也死了。所以,孔子时常想念他们。这句话,就反映了孔子的这种心情。但后面评价弟子德能行绩的这段话并非夫子亲自所述,而是当时编辑的人附加上去的。

【学记】孔子所重

王鹏翔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当时吴国出兵讨伐陈国,楚国出兵救陈,他们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专门派使者礼请孔子前往楚国。但是陈蔡两国的大夫很担心楚国重用孔子,从而危及到他们本国的利益,于是派兵将孔子围困于此地,以至于断绝了粮食,一时间,很多跟随孔子的学生都生病了,鉴于此,夫子派子贡出使楚国,楚昭王出兵才将孔子之困解除。根据江永《乡党图考》所述,此事发生在鲁哀公四年,这便是著名的“陈蔡之厄”,孔子时年六十一岁。后来,孔子回到了鲁国,想起这段经历,不禁又想念起了那时跟随他的弟子们,感叹曰:“皆不及门也”。可惜他们现在都不在我的身边了!师生之情俨然如父子一般深情,或许当时还活着的弟子们也会时常想念他的老师吧。

这一章的第二段古人在整理的时候不尽相同,有人将此章分成两章,朱熹先生则将两章合为一章,但后面的这段话并非夫子亲自所述,而是当时编辑的人附加上去的。

孔子有三千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孔子曰:‘受业身通者,其实有七人’”,而在此处则有十人被冠以四科,而这些冠以四科的弟子,均是按照他们最大的特长进行了排列。所谓四科,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第一科为德行,此是为人生之本,所以排列在首位,而颜渊的德行为最上,又排在了德行的首位。其次是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第二科为言语,此指宾客之间的言辞,等同于现在的外交才能,宰我,子贡被列在其中。

第三科为政事,此是治理国家事务,很有政治才干,冉有,季路是为代表。

第四科为文学,此为善于天文历法,通达文章典籍及先王之法,博学多闻,子游,子夏是为代表。

从这排序可以看出孔门教育的先后次序,以完善德行为最终目标,其次是言语,有了德行当化民于四方,广传德行,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即使再好的思想也无法被世俗所接受。再次才是政治事务,为人事,比言语稍微缓一些。最后是文学,文学即博学,博学虽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前面三科的存在,便成了真正的书呆子,由此可知,儒家更重实践的教育理念。本章四科之分,亦可见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之仁德仁心。

【按语】夫子重情谊,重德行,于此章,一个和蔼可亲的夫子,一个教学等级严密的儒家,清晰可见。夫子重实践重仁徳的教育理念正是为人者立身之本。

夫子念旧情

旧生不及门

孔门重德行

博学唯仁用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孔子有陈蔡之厄,其时相从者,皆孔门前辈弟子。

孔子言,此事陈蔡相从诸弟子,皆不在门。孔子有吾从先进之说,其时先进诸弟子都不在门,故孔子思之。

此下非孔子语,乃记者因孔子言而附记及之,以见孔门学风先后之异。若记孔子语,则诸弟子当称名,不称字。

四科首德行,非谓不长言语,不通政事,不博文学,而别有德行一目。孔门所重,正在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无求禄利有表现,而遂特尊之曰德行。自德行言之,余三科皆其分支,皆当隶于德行之下,孔门之教,始博文,终约礼,博文,即博求之于文学。约礼,则实施之于政事,而上企德行之科。后世既各鹜于专门,又多重文以为学,遂若德行之与文学,均为空虚不实,而与言语政事分道扬镳,由此遂失礼孔门教育人才之精意。

《论语正义》:郑曰:“言弟子从我而厄于陈、蔡者,皆不及仕进之门,而失其所。”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曰:‘受业身通者,其实有七人。’”

《论语集注》:程子曰:“四科内从夫子于陈、蔡者尔,门人之贤者固不止此。曾子传道而不与焉,故知十哲世俗论也。”

《论语义疏》:孔子言时世乱离,非唯我道不行,之我门徒经从我在陈蔡,蔡者,亦失于时,不复及仕进门也。

张憑云:“道之不行,命也。唯圣人按时而处从,故不期于通塞。然从我与陈、蔡者,何能不以穷达为心耶?故感于天地将闭,君子道消,而恨二三子不及开泰之门也。”

王弼云:“此四科者,各举其才长也。颜渊德行之后,尤兼学矣。”范宁云:“德行,谓百行之美也。四子俱虽在德行之目,而颜子为其冠也。”

第二科也,宰我及端木赐二人合其目也。范宁云:“言语,谓宾主相对之辞也。”

第三科也,冉、仲二人合其目也。范宁云:“政事,谓治国之政也。”

第四科也,言及卜商二人合其目也。范宁云:“文学,为善先王典文。”王弼云:“弟子才不徒俱十,盖举其美者以表业分名,其余则各以所长从四科之品也。”

四科次第,立德行为首,乃为可解。而言语为次者,言语,君子枢机,为德行之急,故次德行也。而政事是人事,则比言语为缓,故次言语也。文学指是博学古文,故比三事为泰,故最后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作者简介:王鹏翔,初名王永亮,字昊古,甘肃庄浪人。受祖辈影响,热爱传统文化,从小学习四书五经。曾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道德经》五年。于2012年在广州创办焕文书院,并亲自授课,传播国学。近几年专攻《论语》一书,并参考古文经典,坚持每日写一篇札记文章,至今已写了400余篇。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芳草:从颠沛流离到出生入死,夫子与其弟子们始终相依相伴,从不放弃对仁道的追求,晚年的夫子思弟子如忆亲儿,情深令人动容。知徒莫若师,夫子因材施教,从而造就了一批方方面面的人材,可见夫子德行之厚。今适逢孔子圣诞,希望中华文化再发光芒,铸圣人之光辉永恒!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