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33 人有三德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33

《论语·子罕 9.28

【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评析】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学记】人有三德

王鹏翔

“知”与“智”同,指智慧。智慧的人乐知天命,通达事理,明辨是非,所以无惑乱、无烦恼。仁是仁德,有仁德的人乐善好施,行事光明磊落,心安理得,心不愧怍,内心清明而快乐,所以心无忧虑。勇就是勇敢,正气凛然而胆气过人,勇敢地实践圣人之道,所以心无惧怕。

智、仁、勇为儒门三徳,三者相互作用,相互显发,缺一不可。这三德表面上看,是独立的个体,但夫子又以 “不惑”、“不忧”、“不惧”等三种状态来显发智、仁、勇的心貌状态,终究汇于一心。

夫子以此来告诉门弟子,惑、忧、惧三者为凡夫心志,需要以君子的知、仁、勇三德来剔除。

【按语】为人处世当通达明理,辨是非,知善恶,是为智。与人相交当求心安理得,心无愧怍,是为仁徳的开端。立身做人当求光明正大,气正意诚,是为勇。君子于此三徳,不可或缺。

三徳汇一心

君子与道同

本无凡尘扰

只缘功利重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本章知仁勇三徳,知以明之,仁义守之,勇以行之,皆达徳。学者能以自此自反而加体验,则此心广大高明,希圣希贤,自能循序日进矣。

《论语讲要》:《礼记·中庸篇》,孔子对鲁哀公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徳也。

《论语正义》:申请鉴杂言下:“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若乃所忧惧则有之,犹己不能成天性也。惧已惑之,忧不能免天命无惑焉。”

《四书遇》:人知慕智、仁、勇之名,而不知本于心,故夫子特为拈出,其实“不惑”,“不忧”,“不惧”,总之一不动心也。名虽三分,心则合一。三样人皆能担当大事:大事临别,屹然不动。若是智者,明晰事理,故不惑。若是仁者,毫无愧怍,故不忧。若是勇者,胆气过人,故不惧。

《论语集注》: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此学之序也。

《论语义疏》:智以照了为用,故于事无疑惑也。故孙绰曰:“智能辩物,故不惑也。

仁人常救济为务,不尝侵物,故不忧物之见侵患也。孙绰曰:“安于仁,不改其乐,无忧也。”

繆协曰:“见义不为畏强御,故不惧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芳草司马牛问夫子何为君子,夫子答曰:君子无忧无惧。内心坦荡,问心无愧,何忧惧之有!这是智者做事的准则,做到这些可称为道也。互勉!

秦治思平言简意赅,解释恰当,符合经意!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