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24 不懒惰的人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24

《论语·子罕 9.19

【原文】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译文】孔子说:“听我讲解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学记】不懒惰的人

王鹏翔

夫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惟颜回受到夫子的赞叹和褒奖最多。那么颜回为何会受到夫子如此多的赞赏呢?

这一章,夫子通过颜子其中的一个品质向大家作了说明,即“不惰”。《说文解字》解释说:“惰,不敬也”颜回对夫子很恭敬,每次讲授学问的时候,颜子都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对夫子所说的话从来都是勤勤恳恳的去实践,去躬行,最为难得。

其实每个人都有“不惰”的品质,而从不惰处足以看出一个人的志向和所求。一个爱财如命的人听到自己所尊崇的人分享发财致富的方法会行之不惰。对某一项技术或者兴趣喜爱到骨髓的时候,恰巧又遇到正好精通此道的人,也会对他的言语行之不惰。

夫子在此说颜子“语之而不惰”,最为高贵,最为稀有。以上所列举的“不惰”是为功利而行,颜子的行之不惰是为道来,惟道是从,道于功利本来就势不两立,让一个人放下功利去求道,来就是天下第一等的难事,颜子却自觉就能做到,视真理为世间最高财富,实属不易。所以,从颜子“不惰”的品质里至少有三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其一:重道,颜子完全秉承了夫子重道的精神,所以一生都轻物质而重德行,即使在一箪食,一瓢饮,住在陋巷里,亦不改求道之乐,此是“语之而不惰”的可窥之处。

其二:尊师,夫子曾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颜子对老师很有信心,对老师说的话毫不怀疑,身心全然的接受。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的不怀疑是一种愚痴和无知的表现,对于此等观点并不反对,只是“怀疑”并不是求知的全貌,可以允许学者在初期对所要学习的学问产生怀疑,于学习亦有裨益。随着认识的深入,一旦将心中的疑惑破除,就应该全然的去相信和接受,只有这样,才能于学有百益而无一害。一分恭敬,一分收获,十分恭敬,十分收获,这就是相信和恭敬、尊重的力量。

其三:敏行,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颜子为上士,一闻到真理,就能马上付诸于行动,还能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该修正的修正,该落实的落实,该停止不干的,马上结束,这是学道求仁的最高境界。

【按语】 既然选择了相信,那就不要怀疑,用一颗至诚的心,以敏捷的行为立即行动起来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终究难以成就一番事业,更不要说修徳求仁了。

颜子志于道

行以报师教

日用不松懈

一心只好学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本章承上章。然读者易于重视不惰二字,而忽了语言之二字。盖答问多因其所疑,语则教其所未至。闻所语而不得于心,故惰。独颜子于孔子之言,融类旁通,心解力行,自然不懈。

《论语讲要》:《集解》:“颜渊解,故语之而不惰。余人不解,故有惰语之时。”

颜回闻一知十,听孔子讲话,不违如愚,所以孔子教颜子,愈教愈有兴趣,不感觉厌倦。

《论语恒解》:道不自菲薄,身体力行,则圣人之言自然浃洽,于心欲罢不能,颜子正是如此,所以子语之而心悦奉行。

《论语正义》:颜渊解,故与之而不惰;余人不解,故有惰语之时。

说文:“惰,不敬也”不敬,则有懈倦之意。

正义曰:“颜子于夫子言无所不说,说者,解也。夫子与颜子言终日,是语之不惰也。”

学记云:“古之教者,时观而勿语,必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论语集注》:范氏曰:“颜子闻夫子之言,而心解力行,造次颠沛未尝违之。如万物得时雨之润,发荣滋长,何有于惰,此群弟子所不及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作者简介:王鹏翔,初名王永亮,字昊古,甘肃庄浪人。受祖辈影响,热爱传统文化,从小学习四书五经。曾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道德经》五年。于2012年在广州创办焕文书院,并亲自授课,传播国学。近几年专攻《论语》一书,并参考古文经典,坚持每日写一篇札记文章,至今已写了400余篇。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止语时间给懒惰的人留下空虚和悔恨,成功永远留给勤奋的人,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肯定不会成功。天道酬勤,颜回做到了。

方娟夫子表扬颜回“不惰”不是为功利而行,而是为道来,惟道是从,道和功利本来就势不两立,让一个人放下功利去求道,本来就是天下第一等的难事,颜子却自觉就能做到,视真理为世间最高财富,实属不易。所以,从颜子“不惰”的品质里至少有三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重道,尊师,敏行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