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80 越有学问越谦虚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80

《论语·述而篇 7.33

【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1)为之不厌(2),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3)。”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注释】

1)抑:折的语气词,“只不过是”的意思。

2)为之:指圣与仁。

3)云尔:这样说。

【译文】孔子说:如果说我是圣人、仁者,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仅此而已”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评析】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其实是一致。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

【学记】越有学问越谦虚

王鹏翔

这一章是上一章的引申,前面是自谦不能成为君子,这一章则自谦不能被人称为圣与仁,古意圣和智是通称。

夫子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深受诸国民众的尊敬,有很多人,包括他的弟子在内,都以圣人来看待夫子。然而夫子却不这么认为,总觉得自己离圣离仁还有很大的距离。从孔子角度来说,他并不是谦虚,而是确实是这样认为的,如果说这里是夫子有意在谦虚,那就必然还有默认的成分在里面。但从我等凡夫来说,这是夫子在谦虚,因为他真的已经超越了一个普通人所能认知的范围,而且毫无保留地授于每个好学的人。

然而夫子总觉得自己有很多地方还很欠缺,还需要学习,所以才说“抑为之不厌”。并将自己学到的、感悟到的分享给有需要的人,是为“诲人之不倦”,为了诲人终身不厌倦。夫子并没有说他不想成圣成贤,更不承认他是圣人、仁者。而是为此努力,因为没有达到所以就要继续,这种继续是自觉的,快乐的,不断收获的。

其实学而不厌就是一种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试问自己,只要有空还是想休息一下,还是想偷懒一下。但夫子没有这样的想法,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学”而进行,这就是夫子的专注,夫子的行持。当一个将所有的注意力专注到一个点上,并长期坚持,必然会发生作用。在此章可以窥探到在“圣”的成因里面含有“学不厌”的部分,还有“悔不倦”部分。一般人即使再热爱教育,再有耐心和爱心,也有遇到让人头疼的学生,对于一个与众不同的学生如何去教化,培育,没有深广的愿力是很难做到的。然而夫子将这两件常人难以做好的事情,他老人家却全都做到了极致。

于是公西华在听到夫子的这番话后,便说“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正是在这方面,我们弟子难以学到啊!从公西华的这句赞叹能够感觉到他这个人的智慧,我等俗人只能望尘莫及了。如果夫子当时是对我说的这句,我又该如何回敬他老人家一呢?

【按语】

一、越是有学问的人越是低调、谦虚。常言说活到老学到老,夫子是一个真正将“学”字贯穿始终的伟人,他一生都在探求人与社会的关系,最终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作为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准则,并为此而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不朽之精神为万古黑夜点燃了一盏永不熄灭的灯,指引着万千学人相续连绵,成就了儒家学派在中华大地上最有生命立的思想!

 二、圣人夫子于此虽不自承圣与仁,其行已然与圣人境齐。是为学不厌、诲不倦,故能自强不息。

圣人不登圣人位

化现凡夫万古垂

学而不厌诲不倦

弟子三千道广传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圣智古通称。此孔子自谦,谓圣智与仁徳,吾不敢当。盖当时有称孔子圣且仁者,故为此谦辞。

为之不厌,谓求知与仁努力不懈。亦即以所求不倦诲人。

本章义与上章相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正是上章之文莫,黾勉终身,若望道而未至也。孔子不自当仁于知,然子谓终其身不厌不倦,黾勉求仁求知,则可谓能然矣。

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道与天行之合一,即在此不厌不倦上,是即仁知之极。四时行,百物生,此为天徳。然行亦不已,生亦不已,行于生皆健而向前。故知圣与仁其名,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其实。孔子辞其名,居其实,虽属谦辞,亦是教人最真实话。

《论语讲要》:《广雅·释诂》训云为有。正此经确诂。云尔,即有此之词。

《说文》段注:“尔之言如此也。后世多以尔字为之。亦有单训此者。”

孔子是至圣,然不但不敢自名圣人仁者,甚至君子之名亦不自许,谦徳如此,所以能为至圣。

《论语恒解》:圣人之不厌倦亦由立志之专,积久而极,于自然不得,但以为天授业,盖道理愈进则愈觉,其有味,圣人正见得道无终穷,一息尚存,必当谐极精微而始安人,莫不有此道而甘自外于彝伦,失其所以生者,圣人道得于身,自不觉见,无知者而悯惜之必委曲诱于善,而后安今人。

《论语正义》:孔曰:“孔子谦不敢自名仁圣。” 马曰:“正如所言,弟子犹不能学,况仁圣乎?”

孟子公孙丑篇:“子贡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知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与此章义相发。”

学不厌,教不倦,即是仁圣。

《四书遇》:为不厌,诲不倦,平平常常,老老实实,仁也在内,圣也在内。观音不登佛位,正是道力有限,愿无穷,“不敢”“不能”任勉然,夫子从来如此,无不同。

《论语集注》:诲人,亦谓以此教人也。然不厌不倦,非己有之则不能,所以弟子不能学也。

晁氏曰:“当时有称夫子圣且仁者,以故夫子辞之。苟辞之而已焉,则无以进天下之材,率天下之善,将使圣与仁为虚器,而人终莫能至矣。故夫子虽不居仁圣,而必以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自处也。”可谓云尔已矣者,无他之辞也,公西华仰而叹之,其亦深知夫子意矣。

《论语义疏》:为之不厌,谓虽不敢云子有仁圣,而学仁圣之道不厌也。学而不厌,有教诲不倦,乃可自谓如此耳也。

言正如夫子所自许之事,则弟子亦不能学为此事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上):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止语:凡夫好自诩,不自赞毁他就不错了。学习《论语》,体会圣人言行,再反观自己,时时升起惭愧之心。

Xiexia:越有学问的人越谦虚、越谦虚越有学问。良性循环。

芳草:古云:谦受益,满招损。孔子其实不是自谦,如果认为自己已达到圣人之位,那夫子就不是夫子了。用现代语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夫子在道上行走何尝不是如此。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