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70 诚心能开众妙之门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70

《论语·述而篇 7.23

【原文】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1)?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释】1)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有什么事情会的吗?我实在没有什么要的。我的所做所行没有不和你们在一起的,这就是我啊!

【学记】诚心能开众妙之门

王鹏翔

道越深的人,其言行越平实,越普通,朴实无华中充满着对生活的希望和热情,就像那永远不知疲倦的江水,奔流不息,夫子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位道高至深的圣人。

当时很多人因为仰慕夫子的学问,慕名从各个地方聚集在这里,向夫子求学,相处一段时间后,并没有发现老师和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于是就开始疑惑,猜疑,以为老师可能有所隐匿和保留,甚至议论纷纷,还有人私下向老师反映了这些情况。于是在一次公开的场合,夫子语重心长的说了这番话。初读这句,并无特别之处,多读多诵,用心参究,就会被夫子的这些话所感动,于感动处亦能有所悟。

夫子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诸位以为我有所隐匿吗?我实在没有什么好隐匿的,道就在这里,就在平凡中,就在每一个当下,隐匿不了,也无法隐匿,一切道德学问只为有诚心的人独开了一扇大门,有诚心就有门,无诚心即使门在眼前也看不到,所以我没有隐匿任何学问。夫子说这些话以勉励学者要学会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伟大至深的道,就在那一静一动中。

或者诸弟子只重言教,不重实践,所以不能将夫子所教全然了悟,于是在心中产生疑惑,以为夫子有所隐瞒。

夫子又说:“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我的所做所行没有不和大家在一起的,那就是我啊!这里的“行”被后儒们看的很重,认为是关键所在,是这句话的点睛之处。

要说隐匿,或许是大家看不到夫子行的多而说的少(普通人说的多,行的少,此圣人与凡夫的区别之处)所行又很平淡,无非就是吃饭喝水,行住坐卧,待人接物,哪一样和学问有关呢?夫子为什么就不讲呢?大家误以为学问必须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解析。夫子才说“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一切学问,我在用行动诠释,何须多言。夫子之所行,与道相同,正大光明,只要有心就能感受,以行动躬行真理,用行动传递真理。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会说的人,就缺真正愿意主动去行道的人!

正如仁爱,从嘴里说出来是一种阐述,也能换取人心。但用行动去落实,无声的传递更能让一群人,一代代的传下去,这便是心与心的传承,心与心的遇见。大爱无言,大行无声,就像这遍布天空的手机信号,只要你愿意开机,就有频道供你使用,大道亦复如是。

【按语】

 一、一切学问,皆在微妙之中,即是公开的,又是隐秘的。关键取决于有没有诚心,诚心若在,金石为开。世界本来没有神秘莫测的学问,是人想多了,才有了那虚幻和不切实际的事物,硬是抱着玄幻而抛弃了大道,由此却错过了每一个能带来觉知的当下。

 二、夫子之教,文行并重,此章诸弟子重文、言之教,轻于躬行,故不能全得而生疑,恐夫子有所隐匿,或曰:二三子慕名而来,只见夫子之行,未见夫子之言,故疑。

夫学者,至道之学在于文行并举,文以知理,行以达理,其二者稍有偏颇,不能全得。夫子之行,诚心于天地,无愧于天理,举止动静,皆在道中。盖道者,大而无形,平而无华,以诚心方能证得。

大道无声遍满天

动静皆道用心观

至徳不言行示范

文行并举仁道传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本章孔子提醒学者勿尽在言语上求高远,当从行事上求真实。有真实,始有高远。而孔子之身与道合,行于学化。平日之一举一动,笃实生辉,表里一体,既非言辨思议所能尽,而言辨思议亦无以超其外,此孔子之学所以为圣学。孔子曰“默而识之,”其义可思矣。

《论语讲要》他注或以圣人独提出一行字,盖以躬行望二三子也。此解以行示教,固无不可,然圣人言教亦不可无。故行子中当含有言意。圣人之智愈广博,而愈无处不在,道愈深微,而愈无时不显,故不但无所隐秘,且所为者无不是指点二三子,故曰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

“吾无隐乎尔”者,孔子言语行为心意皆无隐藏。圣人之学明显而无秘密,诚心求之可也。然而,求之不诚者,其不诚之心亦无隐藏。《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思之,思之。

《论语正义》包曰:“二三子谓诸弟子,圣人知广道深,弟子学之不能及,以为有所隐匿,故解之我所为无不与尔共之者,是丘是心。”

学记云:“教人不尽取材。”注谓师有所隐也。夫子以身教,不专以言教,故弟子疑有所隐也。“行”者,谓所行事也,“与”犹示也,教也。”

圣人知广道深,弟子学之,既不能及,故夫子亦不教之。所谓“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乃弟子则疑夫子有所隐匿,故夫子复以“无隐”解之,明我之心,凡所为学,无不欲与二三子共之,但二三子未能几此耳,疑我为隐,不亦过乎!

《四书遇》邯郸之步,毕竟不是善学。孔子绝尘而奔,圣门止得颜回一人。

《论语集注》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几及,故疑其有隐,而不知圣人作、止、语、默无非教也,故夫子以此言说之。

程子曰:“圣人子道犹天然,门弟子亲炙而冀及之,然后知其高且远也。使用诚以为不可及,则趋向之心不几于怠乎?故圣人之教,常俯而就之如此,非独使资质庸下者勉思企及,而才气豪迈不敢躐易而进也。”

吕氏曰:“圣人体道王隐,与天豪昭然,莫非至教。常以示人,而人自不察。”

《论语义疏》孔子己向云无隐,故此更自称名而说勿隐之事,使之信也。言凡我所为之事,无不与汝夫之者,是丘之心如此。

包氏曰:“我所为无不与尔共之者,是丘之心也。”

《论语点睛》:方外史曰:“正惟和盘托出,二三子益不能知,如目连欲穷佛声,应持欲见佛顶,何处用耳?何处著眼?”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心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芳草:知行合一是对真理的最好体验。只听其言不去行动,则如和音过耳,瞬间即忘。只看行动不懂其理,如人行于沙漠迷茫而走,可能南辕北辙。夫子说“听其言观其行”,即可领悟夫子于行住坐卧中皆住于道上。大道至简,平常心为道,用心谛听,用行验证,方能入道之门! 赞叹夫子!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