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10 忠和仁到底有什么不同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10

《论语·公冶长第五5·18

【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1)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2)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3)弑(4)齐君(5),陈子文(6)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

(1)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是楚国的著名宰相。

(2)三已:三,指多次。已,罢免。

(3)崔文:齐国大夫崔杼(音zhù)曾杀死齐庄公,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应。

(4)弑: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地位在上的人。

(5)齐君:即指被崔杼所杀的齐庄公。

(6)陈文子:陈国的大夫,名须无。

【译文】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十辆马车,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评析】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学记】忠和仁到底有什么不同

王鹏翔

子文是楚国的令尹,斗氏,名叫谷于菟(tu)。子文的父亲叫斗伯比,斗伯比在他父亲去世之后跟随母亲住在舅舅家,后与他舅父的女儿私生子文,因为羞耻,便偷偷将子文扔到山草中,结果斗伯比在打猎回来的路上看到有老虎在给一个婴儿哺乳,就将他抱回家。楚国人把乳称作“勃”,把虎称为“菟”,因为是虎奶喂大的,所以取名“勃于菟”。后来知道是伯比的儿子,就叫斗勃于菟。长大后非常贤良,子文是他的字。子文在担任令尹时曾举荐子玉代他带兵攻打宋国,结果率领百乘大军都没有获胜,子玉见兵败而自杀,子文为此辞官。另外还有两次被贬职,但每次离开令尹之位,都能将旧政交接清楚。他的所作所为被夫子评价为“忠”,意思是说子文很忠正。

接下来再介绍另一个人物——陈文子,他是齐国的大夫,名叫须无。在陈文子担任齐国大夫其间,崔子即崔杼,因为齐君与他妻子有恋情,加之崔杼为了取悦晋国,于左襄公二十五年,崔杼将齐君杀死。陈文子为此而抛弃了拥有十辆马车的家产,跑到其他国家,以争取别国的武力支持,讨伐崔杼,结果每到一个国家,看到的情形似乎和齐国差不多,都是如崔杼一般犯上作乱的乱臣当道,如此几番奔波,国国都是如此,一片礼崩乐坏的乱象。对于陈文子的行为,夫子评价为“清”

或许子张鉴于夫子曾经做过鲁国司寇的原因,又奔波于春秋诸国之间,而这两个人与孔子有类似的经历,就以为他们的行为就是“仁”的表现了。结果夫子评价子文为“忠”,评价陈文子为“清”,并没有予以“仁”相许。

由此表明了仁与忠、清之间的区别,如果把仁比作奔流的大江,那么“忠”和“清”就如大江里的沙子和溪水,但不能将沙子单独说成是大江,亦不能称小溪为大江是一样的道理。

仁徳不是只包含某一种品徳的总称,是全面而深厚的,即使一个人有忠心,并能表明他善仁义,有仁德。由此可知仁徳的不可偏一性。

【按语】:令尹子文三任三黜,无喜亦无愠,旧政传新任,乃忠也。陈文子违之于乱邦,不肯从其政,乃清也。仁者必有忠清,而忠清未必得仁。夫子故曰“焉知仁!”

子文任免无喜愠

敬事为忠传旧政

陈文子弃乘为清

子张为此知大仁

名家集义

钱穆曰:“仅知其清,未知其仁,辨亦如前,盖就三去之事言,若可谓之清,而其人之为叹徳完人与否,则未知也。盖忠之与清,有就一节论之者,有就成徳言之者。细味本章辞气,孔子仅以忠清之一节许此两人。”

李炳楠曰:“ 然凡事必有两端,如正邪真伪等。智与仁,亦不例外,在勿自欺。今所言之智与仁。皆指正与真而论也。”

《全民祖望经史问答》曰:“子文于庄公卅年为令尹,至僖公廿三年让于子玉,凡在位廿八年。子玉死,蔿吕臣继之,子上又继之,大孙伯又继之,成喜又继之,是后楚之令尹,不见于左传。文公十二年,子越之乱,追纪曰:‘令尹子文卒,斗般为令尹。’则意者成嘉之后,子文嘗再起为令尹,而仁山以为子上之后者,误也。子上死,即有商臣之变,使子文是时在位,岂尚可以言忠?”

《汉书古今人表》云:“先列圣人,次仁人,次智人,其序篇引此二语。”

《论衡问孔篇》云:“子文曾举子玉代己位而伐宋,以百乘败而丧其众,不知如此,安得焉仁?”中论智行篇:“或曰:‘然则仲尼曰‘未知,焉得仁?’乃高仁焉?何谓也?’对曰:‘仁固大也,然则仲尼亦有所激然,非专小智之谓也。若有人相语曰:‘彼尚无有一智也。贼夫子之子,不可谓仁也。’”

说文云:“清”者,“澄水之貌。”下篇“身中清,”马融曰:“清,纯洁也。”

朱子曰:“其为人也,喜怒不形,物我无间,知有其国而不知有其身,其忠盛矣,故子张疑其仁。然其所以三仕三已而告新令尹者,未知其皆出于天理而无人欲知私也,是以夫子但许其忠,而未许其仁也。”又曰:“当理而无私心,则仁矣。今以是而观二子之事,虽其制行之高若不可及,然皆未有以见其心当于理,而真无私心也。子张未识仁体,而悦于苟难,遂以小者信其大者,夫子之不许也宜哉。”

孔安国曰:“文子避恶逆,去无道,求有道,当春秋时,臣陵其君,皆如崔杼,无有可止者也。”

孙绰曰:“大哉仁道之弘!以文子平粹之心,无借之诚,文子疾时恶之骂,弃马而逝,三去乱邦,坐不暇宁,忠信有馀,而仁犹未足,唯颜氏之子,体仁无违,其亚圣之目乎?”

李充曰:“违乱求治,不污其身,清矣。而所之无可,骤称其礼,不如宁子之能愚,遽生之可恶,未可谓智也。洁身而不济世,未可谓仁也。”

卓吾云:“仲尼认得‘仁’字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心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小雨点如果把仁比作奔流的大江,那么“忠”和“清”就如大江里的沙子和溪水,但不能将沙子单独说成是大江,亦不能称小溪为大江是一样的道理。——好贴切的比喻!!通俗易懂地说明了仁德与忠和清关系!!为作者点赞!!

芳草仁德如大海,容纳百川,而忠、清、礼等是奔向大海的支流,所以有人问夫子某人称得上“仁”吗的时候,夫子总是将某所作的事情用一个字总结,并不许仁,盖仁者应有大海的涵量,容量一切支流的胸襟。作者的解读可谓拔云见日,感恩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