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91 德不孤 必有邻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91

《论语·里仁第四4·25

【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学记】德不孤 必有邻

王鹏翔

徳者立人之本,亦乃立身之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在向学为善的道路上并不会孤单,更不会孤立无援。当身心皆具徳养之时,必有志同道合者与之为伍,只是多寡而已。夫子时,天下黯淡无光,也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者追随于左右,立志为仁。若值清明之世,恐怕不至这个数字。所以夫子曰:“必有邻”,邻者亲近之义,凡是为善为徳之事,或者从事有利于大众的事业,必然有人来响应和支持。

读此章可知两点;其一 、人性是向善的。普罗大众,大多数只是为了过上好日子,并无高远的志向,对于善恶的观念也是模糊的,遇善则善,逢恶则恶,缺乏评断的标准。从某个角度来说,没有人愿意当坏人,成为过街老鼠,让人人人喊打,只因接受的教育和生存的环境不同而有了差距。若在同等的条件下,成为善人乃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不然为什么没有人愿意标榜自己是恶人呢?其二:有徳有善友。君子与君子才能成为莫逆之交,小人和小人才会沆瀣一气。什么样的人就会与什么样的人为友,先有成徳之心,再行成徳之事,如此则能与有徳者相遇、相知。心有善念,行有善行,必有善应!

【按语】:徳之与邻也,必有应乎。上徳必有上邻随,下徳必有下邻应。所谓邻者,德之召也。

昔孟母择邻处

徳之行必在事

纵有理不知处

无徳人邻必辞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有徳之人纵处衰乱之世,亦不孤立,必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邻,如孔子之有七十二弟子。

《论语讲要》:“刑《疏》:‘方以类聚’是《周易 系辞上传》文。方,是法术性行,各以其类相聚。“同志相求”是引自《周易 乾卦文言传》‘同气相求’文。意为志同志,互相求为朋友,故必有邻。”

《论语正义》: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

张栻解云:“徳立于己,则天下之善斯归之,盖不孤也。如善言之集,良朋之来,皆所谓‘有邻’也。至于天下归仁,是亦‘不孤’而已矣。”

《论语集注》:徳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徳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论语义疏》:言徳行不孤失,必为人所报也。故殷仲湛曰:“推诚相与,则殊类可亲;以善接物,物亦不皆忘,以善应之。是以徳不孤焉,必有邻也。”

《论语点睛》:千里比肩,万世接踵。卓吾云:“有一善端,众善毕至,”方外史曰:“此约观心释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

孔子简介(上):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止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同道合者必然会聚在一起。人杰地灵,说的是因人而地出名,有德行的人聚集在一起,这地也就成了福地。

Xiexia:有道德有底线的人是不会感到孤独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陪伴他

青青河边草:"有一善端,众善毕至。"有德向善之人,虽处乱世亦不会孤独。如五千多年前的孔子!所以,人任何时候都必须行善积德。如此,必有志同道合者为伍! 为邻。

芳草:上天并无偏袒之心,只是爱护真善之人。真正行善积德之人能感召上天,更有感召志同道合之士!

阿卡索外教网_Yellow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