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72 人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72

《论语·里仁第四4·6

【原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会觉得仁心的高尚是无法用其他可以替代的,这是再好不过的了;若能厌恶不仁的人,那人就是有仁心了,在实行仁德的时候,就不会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之中一直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的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至今我还没有见到过!

【评析】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学记】人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

王鹏翔

仁者和不仁者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好比正负极,不仁者的行为在仁者的身上很难出现。相反,在仁者的身上也不会出现不仁者的行为。夫子最先说没有见过喜好仁德的人。这种状态已经离仁者不远了,因为喜好仁德以后,便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生命状态,一旦有人喜好上,就再也不会受到富贵,贫贱的影响。

夫子又退而求其次,但也没有见到憎恶不仁者的人,当一个人开始厌恶另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是要开始改变的时候,那么憎恶不仁者,就是要慢慢趋向仁者了,可是就是连这种人也没有见过,大家还是在以不仁者为友,甚至连仁者或不仁者都难以分清楚。于是他老人家就发出了感叹,并告诉了我们一个到达仁者的方法,因为仁者的形成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一天之中24小时以内,时刻用功修正和检点自己的心念和言行,这样功夫会越来越纯熟,突破自我的力量会越来越大。最后就能顺利实现人生的蜕变!从不仁者到仁者,这是一个由“渐悟”到“顿悟”的过程,不去努力是无法做到的。正所谓“勿使惹尘埃,时时勤拂拭”,真能做到,力量自然大,功夫自然就深,如此想要以力不足找个借口就很难了,或者真的有用过功夫,也有力不足者,但到目前为止,夫子还从来没有见过,为什么没有见过?因为人的心性是平等的,千万不可小瞧夫子的这句“未见力不足者”,这是对每个人的希望,也是最为公平的评断,这就是有成为仁者的可能,因为人人都有仁者的力量存在,人人都有恻隐之心,人人都有向善的力量!一个人不可能一出生就是仁者。只是人们不愿意去开发自己的宝藏而已,所以圣人没有见过力不足者。由此可见圣人教化人心的殷殷之情非同一般。让人感动!

【感悟】:每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而圣贤并不是要做祖师,受人膜拜,而是要突破自己,做自己的圣贤。做自己的主人,把一切贪婪和不善的言行,消除殆尽!

【注释】:夫子未见好仁者,亦未见恶不仁者。盖圣人叹世道人心尽堕失其道。然仁者恶不仁者,非恶不仁者之人,实乃恶不仁者之行,故恶不仁者也。然仁者反观不仁者,以反为师,修正己心、己行,日日用功,克恶成仁。是故夫子叹曰“未见力不足者”,此力之不足,不容小视,乃圣人言人人皆可成仁之理也。

人人皆成仁

只是心不诚

若能常用功

凡夫亦成圣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好仁者喜爱于仁道。其心好仁,更无可以加在仁道之上之事物存其心中。

其心诚能恶不仁,其人亦即是仁人,因其能不便不仁之事物行为加乎其身。好恶只是一心,其心好仁,自将恶不仁。其心恶不仁,自见其好仁。多从正面言好,少从反面言恶。

惟所需于用力者不难,因其用力之处即在己心,即在己心之好恶,故不患力不足。

只说用一天力即见一天功,人自不肯日常用力,故非力不足。

为仁之方,主要在己心之好恶。己心真能好仁恶不仁,则当其好恶之以顷,而此心已达于仁矣,焉有力不足之患?

《论语讲要》:好仁者,此人以行仁为所好。恶不仁者,此人遇见不仁之人则厌恶之。好人者,恶不仁者,两说可以并存。

凡事皆依于仁,此是实行仁德的上等者,无人更上于他,所以难以再加其上。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便不仁者加乎其身。厌恶不仁者的人,其为仁矣,他的为仁,即在“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此人既厌恶不仁者,便不与其亲狎,不仁者便不的以非理不仁之事加陵于此人之身。但能远离不仁者,洁身自好,而不为恶,亦得为仁。

有谁能在一日之间用力行仁呢?如果有人能够一日力行其仁,孔子未见其人之力不足。

孝悌忠信,有浅有深,人人可行,人人都有可行之力。所以孔子未见力不足。

初言成徳之见,次言用力之未见,未言用力而力不足者之未见,无非欲学者因是自而用力于仁耳。

《论语正义》:孔安国曰:“言恶不仁者,能使不仁者加非义于己,不如好仁者,无以为尚之为忧。”“言人无能一日用其力修仁者耳,我未见欲为仁而力不足者。”“谦不欲尽诬时人,言不能为仁,故云为能有尔,我未之见也。”

其为人矣,为人即用力于仁也。

又表记:“子曰:‘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薨而后也。’并言为仁实用其力,惟力己尽,身己毙,而学道或未至,方是‘中道而废’其废也,由于年数不足,有不得不废者也。如是而后谓之力不足,是诚不足也,若此身未废,而遽以力不足自诿,是即夫子之所谓画矣。

《论语集注》: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此皆成徳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言好仁者,恶不仁者,虽不可见,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奋然用力于仁,则我又未见其力有不足者。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未见其傿,此夫子所以反复而叹惜之也。

《论语点睛》:“恶不仁者,”用个“其为仁矣”四字,便是一串的工夫。卓吾云:“‘无以尚之’,‘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正是用力力足处。’‘盖有之矣’,谓世界尔许大,岂无一日用力者?奈我未之见耳。望之之辞,‘好仁者,’就是惭;‘恶不仁者’就是愧。”

《论语义疏》:叹世衰道丧仁道绝。言我未见有一人见他人行仁而好之者也。又言我亦不见一人虽不能自行仁者,若见他人不仁而已憎恶之者也。故范宁曰:“世衰道丧,人无廉耻,见仁者既不好之,见不仁者亦不恶也,好仁恶不仁,我未能者见其人也。”

言若好仁者,则为徳之上,无复徳可加胜此也。故李充曰:“所好唯仁,无物以尚之也。”好仁者,故不可加善,若不可加善,若知恶憎于仁者,其人亦即是仁,言既能恶于不仁,而身不与亲狎,则不仁者不得以非理不仁之事加陵于己身也。故李充曰:“不仁,仁者之贼也。奚不恶不仁哉?恶其害仁也,是以为惜仁人之笃者,不使仁者无往而不屈也。”

又叹世无有一日能行仁者也,言人何意不行仁乎?若有一日行仁而力不足者,我未见有此人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

孔子简介(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Xiexia:‘只要心存良知’人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

止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即使如此,也还有希望,于是夫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这里夫子其实在传授成为仁者的方法。做仁者要从分清善恶开始,具足信心非常重要,施之教育善诱更为重要。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