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70 仁者没有恶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70

《论语·里仁第四4·4

【原文】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不作恶<è>,也不会憎恨别人(不恶<>人)

【评析】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同时也不会憎恨别人。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有仁德的人,即使憎恶<>)恶<è>人,也是为了心劝其向善,希望他能自新以反于善,乃仁道。故仁者恶不仁,其出发点仍本于爱,并非真有所恶于其人也。

【学记】仁者没有恶

王鹏翔

对于一个立志于断恶修善,一心只想做个仁者的人来说,他的所行所做不一定就没有过错,但他不会有向恶的心。为恶的人忽略修养,只看重自身的利益,慢慢的就失去了发现自我良知的功能。但为善者非常重视自己的内在世界,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善举,内心也会升起快乐,久而久之,向善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行为也会越来越忠实于自己的心,恶行就更不复存在了。

人心一旦丧失良知就必然会行恶。反之,若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就绝对不会去做违背良心的事情。但要成为这样的人,还是比较难的,毕竟人有良知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但一个立志向善的人,必然是一个可以用行动超越自我的人。

【感悟】:立志成为一个有仁心的人,必定是因为他发现人生更大的的价值,如果不在物质和完善人格上做出一个明确的选择,仁心是不能至诚的。

【注释】:夫仁者以行善为乐,故不为恶。天理良知始于觉知,此人之本性,本性所失,必因其利所诱。夫诚于仁者,必不存恶心,虽有过错,不至于恶行。故无恶也。无恶者,亦不恶于恶人,存诚劝其向善,共成仁道。

此心本清明

善恶亦不存

行善仁之本

无恶徳者根

作者简介:王鹏翔,初名王永亮,字昊古,甘肃庄浪人。受祖辈影响,热爱传统文化,从小学习四书五经。曾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道德经》五年。于2012年在广州创办焕文书院,并亲自授课,传播国学。近几年专攻《论语》一书,并参考古文经典,坚持每日写一篇札记文章,至今已写了400余篇。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志,犹云存心。志于仁,即存心在仁。然仁者必有爱心,故仁者之恶人,其心仍出于哀。恶其人,仍欲其人之能自新以反于善,是乃仁道。故仁者恶不仁,其心仍本于爱之仁,非真有所恶于其人。若真有恶人之心,又何能好人乎?

《论语讲要》:今以恶字作好恶之义讲,则此章是说,诚然能志于仁者,便无所憎恶之人。志于仁者,能以仁厚待人。遇好人,固然以善心待之。遇恶人,亦能以善以劝之改恶向善。所以,一个人果然志于仁,即无所恶之人。

《论语恒解》:人必先丧其天良,而反敢动于恶,志仁则天良不昧,自然不忍为恶,不敢为恶,世未尝无向善之人,只因无志仁之功,恶易长而善易消。

《论语正义》:孔安国曰:“苟,诚也。言诚能志于仁,则其余终无恶。”

《春秋寒露玉英篇》:“难者曰:为贤者讳皆言之,为宣,穆讳,独弗言,何也?曰:不成于贤也。其为善不法,不可取,亦不可弃。弃之则弃善恶也。取之则害王法。故不弃亦不载,以意见之而已。苟志于仁,无恶,此之谓也。”

监铁论刑徳篇: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论语集注》: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杨氏曰:“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论语义疏》:言人若诚能志在于仁,则是为行之胜者,故其余所行皆善,无复恶行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黎静:一个立志向善的人,必然是一个可以用行动超越自我的人。

青青河边草:仁者以善为本!

止语:一个人的强大不是不犯错误,而是知错能改,没一个仁者是天生的,凡夫至仁者的蜕变,其实是一个行善止恶不断修正的过程,所以仁者是决不会作恶的。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