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小学>通俗解义》062 第三卷敬身(3 - 4)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小学>通俗解义》062

第三卷敬身(3 - 4)

秦敬修◎编著  秦治◎整理

敬身3

【原文】孔子曰:非礼勿视(1),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

【注解】

(1)礼:礼是发于人性自然,合于人生需求的行为规范。是符合天理、人情、法度的节奏和文饰。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仪式和准则。非礼:不合礼节;就是私意私欲。勿:禁止之辞。是自我作主,以为克己复礼之机。

(2)视听言动四者,身之用也,用于非礼,则人欲横流,天理灭亡!故当克胜己私,恢复天理以为仁。但有一些不循道理处,便是非礼,便是不仁。此际工夫,非明不能察,非勇不能决,非诚不能守。所以不要以为易,也不要以为难。只在切实做克己复礼工夫,真积力久,自有所得。程子四箴zhen,发明透彻,所宜详玩。此录于后。

一、视箴

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蔽交于前,其中则迁,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

二、听箴

人有秉彝yi,本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

三、言箴

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发禁躁妄,内斯静专。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召,伤易则诞,伤繁则支,己肆物忤,出悖来违,非法不道,钦哉训辞。

四、动箴

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励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聖贤同归。

【译文】孔夫子说:凡是非礼的事物,不要看,凡是非礼的言语、声音不要听,凡是非礼的话不要说,凡是非礼的思念、行为,不要动。这就是克己。己私克尽,礼全恢复,私欲净尽,天理流行不息,便是仁。所以要克己复礼以为仁。

【评述】非礼的就是私意,就是己,本心为私欲蒙蔽,攻克己私没有勇气,就难取胜,必须刚决果断以攻之,才能战胜己私,以复于礼。礼是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复礼就是复天理,天理在人心,就是仁。克胜己私,就是为仁的工夫,必使视、听、言、动尽去非礼,则私意无所容,而仁可复矣。

敬身4

【原文】出门如见大宾(1),使民如承大祭(2)。己所不欲(3),勿施于人(4)。

【注解】(1)大宾:尊贵的宾客(古乡饮礼﹐推举年高德劭者一人为宾﹐称"大宾")。(2)大祭:古代重大祭祀之称。包括天地之祭﹑禘祫之祭等。(3)不欲:不愿意、不希望。(4)施:给予、强加。

【译文】孔夫子说:“敬是修身的根本,一举一动都要敬,出门就好像去接见尊贵的宾客,使民就好像身临重大祭祀一样敬重。自己不愿意的,就不施加给别人,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评述】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是仁人爱人的具体做法。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恕以及物,则私意无所容而心德全备。程子曰:“孔子言仁,只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看其气象,便须心广体胖,动容周旋中礼。惟谨独,便是守之之法。”或问:“出门使民之时,如此可也;未出门使民之时,如之何?”曰:“此俨若思时也,有诸中而后见于外。观其出门使民之时,其敬如此,则前乎此者敬可知矣。非因出门使民,然后有此敬也。”

朱子简介(下):朱熹(1130—1200),一生刚正不阿,无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迄今仍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起到承先启后和无可替代的作用。其著作甚多,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其中辑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立于学宫,辑定《小学》书成为小学课本,是启发德性、开启智慧的首选教材。

审编发布:秦荣光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