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儒学门径》028
《第一卷·为学之门》1.4
第四篇 朱子《大学章句·序》<5>
【原文】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1),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2),风俗颓败(3),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4)。于是独取先王之法(5),诵而传之以诏后世(6)。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7),而此篇者(8),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9)。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10),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11)。于是作为传义(12),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13),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①
【注解】
(1)贤圣之君不作:周朝自文王、武王开国,教化大行,民风淳朴,成康继之,刑措不用。后世圣贤之君不作,政教逐渐衰微。
(2)陵夷:丘陵被夷为平地,失去了高俊秀美的丰姿。指教化工作衰败,走下坡路。
(3)颓败:萎靡衰败。
(4)行其政教:推行孔子爱民养民的仁义政策和敦厚风俗的仁德教化。
(5)先王之法: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成圣之道及其所推行的教化方法和治国政令,皆载籍于《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乐经》《春秋》,经孔子删定而得以传留后世。
(6)诵而传:孔子教三千弟子诵习成德而传授于四方。诏后世:孔子之道,由其弟子及再传、再再传弟子世世接续传授,以教导后世学子成德成才,并感召世人向善成德。
(7)支流余裔:(《小学》书的)分支;末流。
(8)此篇:指《大学》书。
(9)著:彰显,显著。明法:修身明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10)三千之徒:指孔子三千弟子。
(11)曾氏之传独得其宗:唯独曾子所传授的道义符合孔圣人的宗旨。
(12)传(zhuàn)义:注释《大学》经文宗旨的十传。曾子著《大学》,首述孔子传述的大学教人之法,是为《大学》经文一章。次述注释经文的传十章,逐条详释经文宗旨。
(13)其传泯焉:大学教人之法的传承泯灭了。
【编者注】
①【译文】到周朝衰落后,贤圣之君不再出现,上述学校的教学体制不能推行,教化随世事而变迁,风俗也颓废败坏。在这样的时代,即使出现了孔子这样的圣人,却也得不到君师的地位来推行他的政教学说,于是他就专门去仿效、总结先王教人的法则,开设私人学校,招收弟子讲习、传诵《诗》、《书》和历史文献,把先王之道传授给弟子,再由弟子传教后人,从而昭告后世。
诸如《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等篇,都是小学的内容,以支流末节的形式流传了下来。而这一篇《大学》,则是在小学已经学成的基础上,用来讲明大学的教学方法的。《大学》这部书,就其涉及范围(外延)而言,所研究的对象非常广泛,规模极其广大,而就其内容来说,条理十分清楚,内容十分详细。
孔子有三千多学生,没有一个没听过孔子讲解这些内容的,却只有曾子明白其中的真义,于是写成传文,以阐明孔子本意,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和说明,传播到后世。(曾子的弟子将《大学》传到了孟子,)到孟子死后,孔子的传统就消失了。《大学》这部书虽然存在,但知其真义者已经很少了。
朱子简介(中):朱熹(1130—1200),朱子先后担任同安县主簿、知江西南康军、潭州知州、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皇帝的老师和顾问)、知福建漳州等职。平生致力于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他所著书被元、明、清三朝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书。他的理学观点影响我国社会政治长达八百余年,迄今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承先启后和无可替代的作用。其著作甚多,其中辑注《四书》,作为教本立于学宫。辑定《小学》成为启蒙课本,是启发德性、开启智慧的首选教材。
编审发布:秦荣光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