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48 管仲的功劳 (《论语·宪问》14.18)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48

《论语·宪问篇》14.18

【原文】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1)管仲,吾其被发左衽(2)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3)也,自经(4)于沟渎(5)而莫之知也。”

【注释】

(1)微:无,没有。

(2)被发左衽:被,同“披”。衽,衣襟。“被发左衽”是当时的夷狄之俗。

(3)谅:遵守信用。这里指小节小信。

(4)自经:上吊自杀。

(5)渎:小沟渠。

【译文】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大仁大义者岂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评析】本章和上一章都是评价管仲。孔子也曾在别的章节中说到管仲的不是之处,但总的来说,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学记】管仲的功劳

王鹏翔

上一章的话题,子贡和子路一样,对夫子许管仲之仁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在齐桓公杀死公子纠的时候,管仲也应该自杀,以示忠诚,结果管仲不但不死,还要辅相与齐桓公,这简直太不仁义了。

而夫子在此章的经文中所说,又道出了管仲辅相齐桓公之后的第二大功劳,管仲的这一功劳可以说是千秋万代,牵扯到了“华夷之防”的问题。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有着优等的文化,而中华与夷狄的真正区别不在于肤色和发色,甚至是语言,而在于文化和服装,凡是接受中华文化的民族都可以称之为华夏族。即使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华人,如果接受的是夷狄的文化,那么他也不能称之为华夏族。在近代,梁启超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这便将整个五十六个民族、甚至是华人全部纳入到了“华夏文明”的序列,在仁、义、礼、智、信等文化内涵上,五十六个民族与世界上其他与中华文明相关的民族都是同根同宗的,这一点没有任何的争议可言。

在管仲之前,周朝就已经开始衰微,自尧舜以来所建立的文明亦开始受到了夷狄文化的渗透和侵袭,不但礼崩乐坏,甚至在服装和文化上也受到了来自夷狄文化的影响,这个阶段可以说和五胡乱华有的一比。管仲就在此千钧一发之际,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这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次文化的复兴和华夏文明的显发,一直到孔子所在的时代。所以前面说齐桓公正而不谲,原因也可能来自于此。

这是齐桓公不计前嫌,知人善任的功劳,也是管仲才能与仁徳出众的功劳。若是没有当时齐国的振臂一呼,等到了孔子的时代,中华文化已经不知所踪了。

【按语】孔子在此章并非是为管仲辩解,乃是以管仲为事例,为大仁大义澄清方向,为一众弟子指明了修德进业的道路。小人物在小事小非上表现的很精明,贤人君子在个人得失上会犯糊涂,在大是大非上是智慧仁义一并显发的,这是最难能可贵的修养,而大仁大义需要有深远的眼光,宽大的胸怀才可以做到。

圣贤胸怀天下事

气吞山河有大志

宪章文武继后世

华夏文明有子嗣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本章舍小节,论大功,孔子之意至显。宋儒嫌其偏袒功利,乃强言桓公是兄,子纠是弟。欲以轻减管仲不死之罪。不知孔子之意,尤有超乎君兄弟臣之上者。言仁道之易,孔子有“我欲仁斯仁至”之说。论仁道之大,则此章见其一例。要之孔门言仁,决不拒外功业而专指一心言,斯可知也。

前章以正许桓公,此两章以仁许管仲,此皆孔子论仁论道大着眼处。自孟子始言“仲尼之徒务道桓、文之事者”。又云:“管仲,曾西之所不为。”后儒多本孟子轻此两人,并《论语》此三者亦不置疑,此诚不可不辨。

《论语正义》:马曰:“匡,正也。天子微弱,桓公帅诸侯以尊周室,一正天下。”

注:受其赐者,为不披发左衽之惠。

马曰:“微,无也。无管仲,则君不君、臣不臣,皆为夷狄。”

左庄九年传:“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

归而已告曰:“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

郑注云:“天子衰,诸侯兴,故曰霸。霸者,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作伯,或作霸也。”

传赞云:“夷狄之人,贪而好利,披发左衽,人面兽心,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故知其人君不君、臣不臣也。注言此者,见夷狄入中国,必用夷狄变夏,中国之人,既习于披发左衽之俗,必以减弃礼义,驯至不君不臣也。

仲志在利国,而其后功遂济天下,使先王衣冠礼乐之盛,未沦于夷狄。故圣人以仁许之,且以其功为贤于召忽之死矣。然有管仲之功,则可不死;若无管仲之功,而背君事谁,贪生失义,又远不若召忽之为谅也。

《四书遇》:孙淮海曰:匹夫匹妇之谅,不是说召忽之死,是说管仲之可以无死也;非以召忽之死为未当,是说管仲之不死亦不为苟生。

《论语集注》:愚谓管仲有功而无罪,故圣人独称其功;王魏先有罪而后有功,则不以相掩也。

《论语义疏》:君子直而不谅,事存济时济世,岂执守小信,自死于沟渎,而世莫知者乎?喻管仲存于大业,不为召忽守小信。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上):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止语:当管仲选择活着时,肯定不是为自已而活着。死有何难?活着,且要有价值地活着,很难!管仲做到了。

芳草:夷狄在春秋时的名词是野蛮落后,没有文化道德可言的民族,故夫子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管仲弃小义愚忠,以仁智助桓公扶正天下,使华夏文明得以存留传承,故夫子以仁许之。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