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9 我们处在一个最伟大的时代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9
《论语·为政第二》2·23
【原文】子张问:“十世(1)可知也?”子曰:殷因(2)于夏礼,所损益(3)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1)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
(2)因:因袭:沿用、继承。
(3)损益:减少和增加,即优化、变动之义。
【译文】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评析】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
【学记】我们处在一个最伟大的时代
王鹏翔
子张问夫子:“三百年之内所要使用的制度可以知道吗?”夫子说:“殷朝依据夏朝的礼制,在此基础上虽有增有减,但也有规律可以知道。周朝依据殷朝的礼制,在此基础上虽有增有减,依然还是可以知道的。将来如果有新的朝代代替周朝,纵然上千年,依然可以知道!”
这是孔子对于历史发展的态度,人类的文明在繁衍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无论时代如何前进,潮流如何更替,以“礼”为精神的社会制度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时代不同,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从这章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历史的态度是多么的高瞻远瞩,夫子既尊重已经过去的时代,也相信未来还没有到来的时代,他认为上三代所表现出的损益变化规律会永远延续下去。这是圣人与常人截然不同的历史观。常人总认为过去是美好的,过去的一切都是值得学习和标榜的,似乎自己所处的时代总是不如过去的时代。孰不知,过去的时代已经过去,和自己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过去的时代所能延续的还在延续,无法的延续的自然会淘汰。未来的时代还没有发生,我们不需要悲观和担忧,只有过好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将来才有可能给后代留下更多宝贵的东西。也只有“我”所处的这个时代是最真实最伟大的,因为只有这个时代和“我”相关。后人不一定就比前人差,未来一定是由比上一代更有能力的人去掌控的。
古人不一定就处处都好,今人也不一定处处都差,但见那“凌迟之刀”是古代才有的残酷刑罚,而当今这个时代已经在研究如何废除死刑,或者在使用安乐死。
再看看举国上下,凡有喜庆的事情,自愿当义工的人遍地都是,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用行动温暖着着整个社会,这就是这个时代,一个和我们有关的伟大时代。
再一个,就是夫子告诉我们时代变化中永远不会变化的东西是什么?孔子两次提到了“礼”字,以表达了“礼”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礼是保障人伦的基础,过去人们把人伦用三纲五常来表达。到现代,人伦就是“以人为本”,上下五千年,王朝更替,但无论谁当政,“以人为本”一定是当政者建立一切制度的基础,这是一定不会变的,这就是礼的精神和作用。
【注】:子张以可知者问于夫子,凡所损益者,皆历史繁衍变化之理也,圣人以夏、商、周之损益,推演未知之时代。可知者,损益更替,习礼而尊人性天理也。此历史之规律,亦人性之根本。纵三千之载,百世之后,亦如是也!世无不变之事,亦有更古不变之理。
古者彩云去
来者不可及
历数五千载
且看新时代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一世为一代,古称三十年为一世,十世当三百年。或说王朝易姓为一代,十世即十代。
观其所加减损益,则所以为变通者可知,而其不变而仍可通者亦可知。如是以往,虽百世三千载之久,其所因所变,亦复可知。
此章子张问,可否预知将来,孔子告以参考以往,孰因孰革,孰可常而孰可变,通观历史,即可预测将来。
此章孔子历陈夏、殷、周三代之因素,而特提一礼字,礼,兼指一切政治制度,社会风俗,人心之内在,以及日常生活之现于外表,而又为当时群体所共遵守者,故只提以个礼字。但礼必随时代而变,此乃礼之时,而变化之终仍存有不变者。
当知孔子距离现代,虽未及百世,亦已逾七十世,时不同,固不当拘其语,然仍当会其意。
《论语讲要》:因者依也,殷有天下,依于夏朝之礼制,有损有益;原有而不合时宜者,废之。谓之损;其为时需而原无有者,立之,谓之益。周有天下,依于殷朝之礼制,其所损益亦然。三代以前,文献不足,故不证矣。其或继周而有天下者,亦必依于周礼而损益之。如是虽百世亦可知也。礼有需损益者,有不能损益者,需损益者,礼之枝末也,即其形式也。不能损益者,礼之根本也,即五伦十义也。
《论语恒解》:世变无穷,治道难以预定,将欲定百王之大法,竟何所守乎?如此方是才高意广,孔子恐人事反常,不以礼存先王之法,则三申我所能知,盖人事之变,不得以为学术之穷也,圣人以尽性尽伦为主。
《论语正义》:物类相召,世数相生,其变有常,故可预知,制度者,制,犹作也。度,法也,即礼也。礼所以有损益者,如夏尚忠,而其蔽则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殷承夏,而其弊则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则承周者,又当救之以质,故凡有所损益,皆是变易之道。
盖十世者,言其极远也,后世欲知前世,近则易知,远则难知,知极之十世之远。
礼三正记曰:“质法天,文法地也。”文质并礼,所以有变易者,时异势殊,非有变易,则无所救其弊也。
礼大傅云:“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塑,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
《论语集注》: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谓: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天叙天秩,人所共由,礼之本也。商不能改乎夏,周不能改乎商,所谓天地之常经也。若乃制度之为,或太过则当损或不足则当益,益之损之,因往推来,虽百世之远,不过如此而已矣。
《论语点睛》:所损益者,因时制宜,随机设教之事耳。若知克己复礼为仁则知实智,若知随时损益之致则知权智,既知权实二智,则知来之道不外此矣。言近指运。
江谦曰:“礼,有理有事,不可损益者,理也,所可损益者,事也。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义疏》:人有博爱之德谓之仁,有严断之德为义,有明辨尊卑敬让之徳为礼,有言不虚妄之徳为信,有照了之徳为智,此五者是人性之恒不可暂舍,故世世相因,百代仍可袭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
孔子简介(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青青河边草:古今上下五千多年,无论王朝更替,无论谁当政,"以人为本“,习礼而尊人性,天理也。三千之载,百世之后,亦如是也!
芳草:夫子认为以“”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可以齐家平天下。如果每朝每代都按这个标准或增或减是可以推算百世之兴盛的。今世启用儒家思想作为治世之良方,代代相传,后百世也应可知也!
宝婧: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作者:你的认为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