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2 中庸之道是一切事物和美的调节器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2
《论语·学而第一》1·12
【原文】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5)节:节制,调节。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名 家 集 义
《义疏》:用乐和民心,以礼检民迹,迹检心和,故风化乃美,和即乐也,变乐而和,见了功也。乐既言和,则礼宜云敬,人若知礼用和,而每事从何,不复用礼为节者,则于事亦不得行也。
马融曰:人和礼贵和,而每事从和,不以礼为节,亦不可行也。
《集注》: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
范氏曰:凡礼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和者,乐之所由生也。
愚谓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礼之全体也。
《点睛》:由其本和之礼也,不行者废礼而尚和,礼不行而和亦不可行也。
江谦:谓礼有所不行者,知和而谓行矣。然不以礼节之,则是同乎流俗合乎世之乡原,有所不行者,谓可行之道,不可行者,谓乡原小之道。必不可行也,若偏于差别,或偏于平等,而欲以强力行之,其为祸于天下。
《正义》:管子心术篇: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有体,谓之礼。贾道子术篇:刚柔得道谓之和,反和为乖。有子此章之旨,所以发明夫子中庸之义也。郑君中庸目录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为用也。中庸皆所以行礼,逸周书度训云:和非中不立,中非礼不慎,礼非不履。
《恒解》:礼因人情而为之,节文盖由天理之良有不能自遂者,故为礼以道之。太过则节之如是则安。不如是则不安。天良自然浃洽,即所谓和也。礼者太拘苦而放纵者乃因而倡为,旷大壮列之从流为恣睢。于是礼乐荡然秦人之祸所由来也。
《讲要》:礼,讲规矩,不能乱。但用时当以和为贵。先王为政之道,即是制礼用和。既知和为贵,然而专门用和,不用礼来节制,此亦不可行。
《新解》:言礼必和顺于人,当使人由之而皆安,既非情所不堪,亦非力所难勉,斯为可贵。若强立以礼,终不能和,又何得行,故礼非严束以强人,必于礼得和。
《别裁》:礼是个人的礼,社会的礼。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事与事之间彼此有矛盾。中和这个矛盾,调整这个偏差靠礼。法律也是礼的作用。和为贵就是调整均衡。先王就是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意思。所谓王者望也,王者用也。经常看到(矫枉过正),(枉)是歪了的意思。事物歪了,必须要矫正,矫正过分了,歪了。礼也是这样,要中和,过分调整也不好。礼以的基本精神是调和一件事物,中和一件事物。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
中庸之道是一切事物和美的调节器
王鹏翔
“礼”存在的意义就像是汽车的制动,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如果没有制动来限制,会引发事故。如果一直踩着刹车不放,会停止不前。过于重视“礼”的存在,会把一个人变得教条而不通情理,流于形式,变得虚伪。但没有“礼”的制度来限制,一个人也会变得不可一世,毫无约束可言。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这个精神最后被孔子的孙子子思引用为《中庸》的核心思想。
在教育方面,有些家长太过于注重孩子的礼节礼貌,忽略了德育素质的养成,最后会让孩子变得特别的拘谨。也有一些人特别重视孩子的天性养成,而不去在行为和规则意识上去引导,如此做法都违背了中庸之道,就变得不和美了。
作者简介:王鹏翔,初名王永亮,字昊古。受祖辈影响,热爱传统文化,从小学习四书五经。曾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道德经》五年。于2012年创办焕文书院,并亲自授课,传播国学。近几年专攻《论语》一书,并参考古文经典,坚持每日写一篇札记文章,至今已写了300余篇。
审编发布:秦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