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1 以善为上 恪守孝道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1
《论语·学而第一》1·11
【原文】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名家集 义
《义疏》:在心为志,言人子父在,则己不得专行。应有善恶,但志之在心。在心而外必有趣向意气。故可观志也。父若已没,则子得专行无惮。故父没,则观此子所行之行也。
志若好善,闻善事便喜,志若好恶,闻善则不喜也。
孝者,其义有二,一则哀毁之深,岂复识政之是非,故君薨(hong),世子听冢宰三年也。二则三年之内,哀慕心事亡如存,则所不忍改也。
孔安国曰:孝子在丧哀慕,犹若父在,无所改于父之道也。
《集注》:父在,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父没然后其行可见。
尹氏曰:“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
《点睛》:此总就孝道上说,观其志,观其事,父之心也;观其行,观其居,丧之事也。
《正义》:子三年不改父之道,思慕不皇,亦重见先人之非,驰过敬美,正是择善而从。
范祖禹说:以人子于父在时,观父之志而承顺之,父没,则观父之行而继述之。
孔子言:论孝乎?论观人乎?以经文(可谓孝矣)证之。
子之不孝者,如货财,私妻子,父母养且不顾,安能观其志,朝死而夕忘之,安能观其行。
《恒解》:道谓合道之行,时有父贤而子不肖者,故云,然盖人子以成亲之美为孝,父行道而不改,继述之善可知,言三年者,时势或有异,宜三年以为久矣。
《讲要》:父在世,子不得专,但观其心志是否肖父,例如:父有善行,则承顺之,有不善行,则几谏之。
《新解》:无改父道,乃指政治措施,不指日常行为,否则父在时,其子岂无日常行为,而仅云观其志?
谓若父行是道,子当终身守之,若非道,何待三年?或则从三年上寻求,谓三年不改,即是终身不改,固当求之于大义,亦当协之于常情。
孔子即本人心以立教,好高骛远以求之,乃转失其真义。
《别裁》:父在观其志是说在父母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好人作到底,父母死,子于三年之内,无改于父母之道。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
以善为上 恪守孝道
王鹏翔
这一章,不禁想起了隋朝,隋文帝在位年间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开创了繁荣局面。他躬行节俭,使人民的负担得以减轻,社会腐熟。但他的儿子杨坚完全是一个虚伪的小人,在父亲面前他表现的非常孝顺和谦虚。但在父亲去世后,就像变成了另一个人,飞扬跋扈,骄奢淫逸的品行最终将隋朝引入灭亡。隋朝的灭亡与隋文帝选拨接班人上缺乏考察有很大的关系,杨广在他父亲在世时就经常做一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虚伪行径。
还有一个就是金庸在《神雕侠侣》里的杨过,他的父亲是一个十足的坏人,但杨过天生就具备了悲天悯人的善良品格,对于他的父亲来说,他是不孝的。
记得有一次一个人问老师很特别也很有代表性的一个问题,他的父亲是一个赌徒,成天泡在赌场,问老师应该怎么办?老师说作为儿女,当诚心劝说,如果父亲不听,所要尽的赡养义务应该用心尽好。其恶习当不支持。
从以上示例就要明白,如果父母所做作为是不善的行为,作为儿子一定要改,如果是善的行为,应当继续保持。圣人教我们行孝,真正的目的是培养我们的孝心,再来行孝。若父母行不正,心当有孝,以善为上!
作者简介:王鹏翔,初名王永亮,字昊古。受祖辈影响,热爱传统文化,从小学习四书五经。曾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道德经》五年。于2012年创办焕文书院,并亲自授课,传播国学。近几年专攻《论语》一书,并参考古文经典,坚持每日写一篇札记文章,至今已写了300余篇。
审编发布:秦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