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43 教育的终极目标 (《论语·宪问》14.13)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3-09-13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43

《论语·宪问篇》14.13

【原文】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3)之不欲,卞庄子(4)之勇,冉求(5)之艺,文之(6)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7)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1)成人:完人,谓人格完备之人。

(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

(3)公绰:见上一章孟公绰”。

(4)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

(5)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6)文之:文,修饰。此处意为用礼乐加以修饰。

(7)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要,通“约”,贫困。

【译文】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那样的清心寡欲,卞庄子那样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美的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评析】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廉洁、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学记】教育的终极目标

王鹏翔

如何才能成为相对完美的人,这是教育的最根本问题,也是儒家向来的主张,若不能成为一个像人一样的人,便失去了教育的意义,等同于浪费人生,虚度年华。看看当下的这个时代,感觉子路的这个问题就仿佛是今人穿越到了春秋,替我们当下的人们向夫子请教问题,何以成人?什么才是真正的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生命特征?

夫子用当时的四个人为案例,以他们的行为说明了成人的特征;

以臧武仲的智慧来代表智。臧武仲是鲁国的大夫,因为得罪了鲁国的三大家族,出逃至齐国,齐庄公爱惜他的才华,打算赠送良田给臧武仲,但是臧武仲这个人很会识人,他根据齐庄公的所作所为就预料到庄公将来会失败,所以不愿意接受他的恩赐,以免招来后患,为了达到不接受齐庄公赐田的目的,他故意在谈话中激怒了庄公,庄公也就因此放弃了要赐田给臧武仲的想法,这便是臧武仲以智慧行事的一个历史案例。

以孟公绰的清心寡欲来代表廉,他的事迹在上一章已经介绍过,所以不再重复。

以卞庄子的勇敢来代表勇。卞庄子是鲁国的勇士,相传,他可以同老虎搏斗,力气非常大。史料中记载,卞庄子还是个孝子,他母亲还活着的时候,他参与了三次战争,三次都以失败告终,败阵之军,常常被人所不耻,君主也看不起他,朋友也觉得他没有什么用处。他母亲去世后,守了三年孝,这个时候鲁国要兴兵伐齐,卞庄子主动请求参战,三战三获敌阵中的上将首级,最后又冲杀了七十人而阵亡。母亲在时,他不敢死,怕母忧愁,等母亲去世了,他便再无牵挂,敌军阵中,奋勇直追,一代勇士就此归于黄土,可歌可泣。

再以冉求的才艺来代表艺,冉求的才艺在《论语》中多次提到过,也不再重复。

夫子的言外之意就是如何才是完人呢?具体的讲,需要具备四个特征,即智、廉、勇、艺,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礼乐来熏习和调教,才能将这四个特征提炼的更为纯正没有用礼乐调教过的智、廉、勇、艺,就像是没有被驯服的千里马,无法奔跑在正途上。这段经文是夫子在阐述完人的特征然而作为一个完人,还能通过人格,在生活中展现出来所以夫子又循善诱的说“今之成人者何必然?”意思是如今的人们想要成人,又何必像前面说的那么复杂呢?还有更为直观、简单的方法,当见到利益的时候,就要想一想,问一下自己,这样子索取利益是不是合法,是不是符和规矩,有没有违背道义,如果是违背了自己的良心和道义的利益,分毫不取遇到危难,义不可免,在此关键时刻,能不惜一切的去付出,甚至可以交出自己的生命在长期贫困的情况下,依然不忘往日的诺言,永久守信,随时准备兑现当初的承诺这样的人也可以称之为完人但此三者,缺一不可,缺一就是不足,不能为完人。

【按语】如何成为完人,看似极为简单,必须在日常处事上亲身检验,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差距到底在何种程度,绝不是知道一点理论性的东西就能被称为成人,惟有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中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入骨髓的爱人的人格素养才是真正的成人。正所谓人在事上磨,事靠人来成,成人事能成,事成人亦成。

礼乐在修文

文在事上用

道义不能行

焉能称完人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成人犹完人,谓人格完备之人。

智、廉、勇、艺四者言其材质,复文之以礼乐也。即就其中之一长而加以礼乐之文饰。然孔门之教,博文约礼,非仅就其才质所长而专以礼乐文饰之,即为尽教育之能事。就孔子本章所举,前三项似分近知、仁、勇,而习于艺,而复加以礼乐之文,始可以成人。

平生,平日义。平日偶尔之诺,能历久不忘。自言利之风遍天下,偷生之徒满海内,反复狙诈不知羞耻者比比皆是,如上述,亦已是成人。此虽孔子降格言之,然学者千万莫看轻此一等,正当从此下工夫,此乃做一完人之起码条件。若照孔子前举标准,固不仅于一节一端,盖必有材能见之于事功,或其智足以穷理,或其廉足以养心,其勇足以力行,其艺足以泛应,而又能节以礼,和以乐,庶乎材成徳立,而始可以人成人之选,更进而上之,则博文约礼,必兼修四人之长,而犹文之以礼乐。

成人之反面即使不成人。无行斯不成人矣。严格言之,无材亦不成人。在严格之,不有礼乐之文,犹今言无文化修养者,纵是材能超越,亦不成人。学者于此章,正可作深长思。

《论语正义》:说苑辩物篇:“颜渊于仲尼曰:‘成人之行何若?’子曰:‘成人之心,达乎情性之理,通乎物类之辨,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而可谓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仁义,饬躬以礼乐。夫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穷神知化,徳之盛也。’”是成人为徳之人,最所难能。

礼器云:“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设之不当,犹不备也。”

庄子曰:“三北以养母也,是子道也。今士节小具而塞责焉。吾闻之;节士不以辱生。”

孔曰:“久要,旧约也。平生,犹少时。”

曲礼云“临财勿苟得,临难毋苟免。”案:此皆谓忠信之人也。虽未文以礼乐,亦可次于成人。”

注:“古者凡有约,则书其文于薄书,故谓要为约也。”

《四书遇》:张侗初曰:“智、廉、勇、艺,恰好处便是天性,便是‘文之以礼乐’,如众花酿蜜,成蜜则无花;众味调羹,成羹则无味。”

《论语集注》:言兼此四子之长,则知足以穷理,廉足以养心,勇足以力行,艺足以泛应,而又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徳成于内,而文见乎外。则材全徳备,浑然不见一善成名之迹;中正和乐,粹然无复偏倚驳杂之蔽,而其为人也亦成矣。然亦之为言,非其至者,盖就子路之所可及而语之也。若论其至,则非圣人之尽人道,不足以语此。

程子曰:“知之明,信之笃,行之果,天下之达徳也。若孔子所谓成人,亦不出此三者。武仲,知也;公绰,仁也;卞庄子,勇也;冉求,艺也。须是合此四人之能,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然而论其大成,则不止于此。若今之成人,有忠信而不及于礼乐,则又其次者也。”又曰:“臧武仲之知,非正也。若文之以礼乐,则无不正矣。”又曰:“语成人之名,非圣人孰能之?孟子曰:‘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如此方可以称成人之名。”

胡氏曰:“今子成人以下,乃子路之言。盖不复闻斯行之之勇,而有终身诵之之固矣。未详是否?”

《论语义疏》:颜特进云:“见利取思义,虽不及公绰之不欲,犹顾义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上):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止语: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受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教育的终极目标,还是在行持上。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芳草曾看过这样一段话:“曾经我们说读书无用,才学与财富不成正比,造就了这个社会浮躁的状态,然而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两千多年前以夫子为图腾的文化教育,从来不是为名为利,为竞争为高分,为的是无论处于一个怎样的年代,在尘世中修心,修成有智慧、仁义、坦然的平常心。互勉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