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42 小格局留不住大人才 (《论语·宪问》14.12)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42
《论语·宪问篇》14.12
【原文】子曰:“孟公绰(1)为赵魏老(2)则优(3),不可以为滕薛(4)大夫。”
【注释】
(1)孟公绰:鲁国大夫,属于孟孙氏家族。
(2)老:这里指古代大夫的家臣。
(3)优:有余。
(4)滕薛:滕,诸侯国家,在今山东滕县。薛,诸侯国家,在今山东滕县东南一带。
【译文】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越氏、魏氏的家臣,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做像縢、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学记】小格局留不住大人才
王鹏翔
孟公绰是鲁国的大夫,他以清心寡欲著称。司马迁先生在《史记》里说孟公绰是孔子最为尊敬的人。
赵、魏是当时晋国的卿大夫,而晋国在这一阶段又是春秋诸国中最大、最有实力的国家,所以晋国的卿大夫当然是很有级别的家族了。古代的大户人家都有养贤、养士的风气。“老”即家臣的意思,孟公绰可以在赵、魏这样的大户人家担任家臣,其才能是绰绰有余的,“优”就是才能有余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孟公绰这个人办事有条理,有章法,这是他的优点,但也有不足之处,可是赵、魏这样的大户人家,人才实在太多了,完全可以通过其他人的优点来弥补他的缺点。
但他却无法在类似于縢、薛(今山东省縢县西南)这样的小国家担任大夫之职责。国家虽小,五脏俱全,可人才匮乏,一专多能的人才是最受这些小国家所喜爱的。像孟公绰这样的寡欲贤士就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从而不能被执政者所容忍,因此也就无法担任小国的大夫。
夫子此章所言,揭露了为政者在人才使用上的不足之处,依此理,有三点启发:
其一:大团体能用的人才不一定适合小单位,所谓小,不是单位的构造小,而是单位的格局小,小到只有一口井那么大,井里虽有水,终究养不了蛟龙。
其二:量才而用,什么是人才?把每个人都能放到适合他的位置,让他发挥自身的优势,就成了所谓的人才。反之,则是浪费人力资源,等同于放弃了这个人的功能。
其三:越是有远见的团体,越是能容忍人。汉高祖刘邦就是个具备了远见卓识的人,他将手下每一个人的才能都发挥到了极致,让追随他的人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由此聚集了天下英杰,才铸就了汉朝的四百多年基业。
【按语】专才有专才的长处,通才有通才的优势。狭小的团队能容得下专才,却无法让通才发挥作用,有远见的团队既能让通才实现抱负,也能让专才展示才华。所以能不能留住人才,取决于用人者能给人才提供什么样的舞台。
天下无完人
是人皆有用
若能心眼明
人才自来聘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下章言公绰之不欲。盖公绰是一廉静之人,为大国上卿之家臣,望尊而职不杂。小国政烦,人各有能有不能,故贵因材善用。
《论语正义》:孔曰:“公绰,鲁大夫。赵、魏皆晋卿。家臣称老。公绰性寡欲,赵、魏贪贤,家老无识,故优。藤、薛小国,大夫识烦,故不可为。”
杨氏曰:“知之弗豫,枉其才而用之,则为弃人矣。此君子所以患不知人也。”
贾疏云:“大夫家臣称老,是以丧服公士大夫以贵臣为室老。”
《论语集注》:大夫,任国政者。縢、薛小政繁,大夫位高责重。然则公绰盖廉静寡欲,而短于才者也。
胡氏曰:“知之弗豫,枉其才而用之,则为弃人矣。此君子所以患不知人也。言此,则孔子之用人可知矣。”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心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芳草: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个用包括万物,小到一颗草,大如参天树,无不在大自然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人亦如是,上如高才,下如草民,亦可在同一单位互同共事,高才发挥其技能,草民发挥其劳力,各司其职,各司所长,互补短处,才能让事业稳定发展。牡丹虽美尚需绿叶扶持,所以才会“花开时节动京城”呀!互勉。
止语:一个有格局的机构,一定是善用了通才和专才,综合素质比较高的通才适合做管理者,他能统观全局,旗下专业的事由专才去做。这样的团队,无所不能!此仅为一己之拙见夫子教言,历经数千年检验也不失其价值。恭敬顶礼
颜姐:怎样才能让孟公绰这样的仁者为仁,而大国如其大、小国如其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