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37 观过识仁心 君子小人明(《论语·宪问》14.7)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3-09-06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37

《论语·宪问篇》14.7

【原文】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也有可能偶尔做出一些不仁的事情吧。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学记】观过识仁心 君子小人明

王鹏翔

君子立志求仁而让仁性显发,在还没有达到圣贤通达万事的境地时,好心办坏事的事情也是有可能存在的“君子常过”这就表明了君子也会犯错,也会有不仁之处。然而,正如夫子所言“观过斯知仁”。当一个人犯错时,要看他究竟是什么而犯错的呢?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他人?从这样的犯错抑或说不仁之处便能看出一个人的仁心。进而明辨君子与小人的不同。

君子胸怀仁德,时时事事为他人着想,爱人、利人。虽偶有不仁之事,但无不仁之心。小人被自私自利的贪心所蒙蔽而忘失了仁性,因此,其仁徳之本性不能显发。他之所行所做全在围绕着一个小我,认为行善是一件极其愚蠢、极其可笑的事情,故远离仁道,就更谈不上去实践仁道了。也有一些小人因为仰慕仁者的名誉而虚伪行事,如此之行,只想图个仁善的虚名,这样的虚仁实在与仁的天理背道而驰,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按语】仁者爱人、利人,虽有不仁之事,但无不仁之心,就像父母疼爱子女,虽在方法有所不当,但并不能说这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小人则自私自利,所行所想,无不是利,无不是他自己,偶尔做点伪善,终究是为名为利,故鲁迅说“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

心量不能打开,心里只装着自己的人容易出现思想、或者精神上的问题,其实他对自己的爱也是没有质量的。

君子志求仁

有过亦敏行

小人忘道心

焉能顾他人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君子或偶有不仁,此特君子之过,亦所谓“观过斯知仁”也。小人惟利是喻,惟私是图,故终不能为仁。

《四书恒解》:仁者天命之性也,君子全仁矣,而一息之疎即入于不仁,若小人则必先昧其天良,而后敢为恶则一毫之仁彼断不能,假借两面说来,为君子者当益加精严,为小人者能无汗下。

《论语正义》:孔曰:“虽曰君子,犹未能备。”

正义曰:“仁道难成,故以令尹子文之忠、陈文子之清,犹不的为仁,即克伐怨欲不行,亦言‘不知其仁’,故虽君子有不仁也。”

易系辞传:“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是小人必无有仁也。

《四书遇》:君子如日月之食,明见其不仁,故其仁自在;小人未尝不假借名理,自附于仁,然正所以济其不仁也。

《论语集注》:谢氏曰:“君子志于仁矣,然毫忽之间,心不在焉,则未免为不仁也。”

《论语义疏》:袁氏云:“此君子无定名也。利仁慕为仁者,不能尽体仁,时有不仁一迹也。”又曰:“小人性不及仁道,故不能及仁事者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心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青青河边草:仁者爱人、利人,虽偶有不仁之事,但无不仁之心;小人则相反处处只为自己,唯利是图,偶尔做点善事也是图有虚名。可见仁者与小人是有质的区别,正如作者老师所言:“君子志求仁,有过亦敏行;小人忘道心,焉能顾他人。”

芳草:君子立志求仁,边学边实践,故也会做错事,只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便是君子的胸怀。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