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134 私淑弟子 一脉相承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134
《孟子•离娄下》8.22
私淑弟子 一脉相承
【原文】孟子曰:“君子之泽(1)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2)。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3)也。”
【注释】
(1)泽:恩泽,恩惠,影响,流风余韵。
(2)斩:断绝。
(3)私淑诸人:赵岐注曰“我私善之于贤人耳,盖恨其不得学于大圣人也。”《孟子集注》曰“故我得闻孔子之道于人,而私窃以善其身。”私,私下,同“窃”,指自己,谦辞。淑,善、完善。人,他人,此处指子思的学生,孟子拜子思的学生为师。
【译文】
孟子说:“君子的遗风,传到五世以后就断绝了。小人的遗风,传到五世以后也断绝了。我没有能够成为孔子的学生,我是私下从诸位先贤那里学到孔子的学说的。”
【读解】
本章孟子自述他与孔子思想学说的传承关系。通过读此文,孟子携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对当时的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关系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也让我们明白了孔子与孟子两个儒家圣贤的传承关系。
孔子先于孟子百年有余。孔子身处春秋晚期,正是周王朝分崩离析,诸侯各自为政之际。这个时代虽然礼崩乐坏,道德乱伦,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丧失了一统天下,但周朝的德政礼制文明尚且存在。当时代进入到战国争雄时期,诸侯国相互攻杀,争城夺地,比春秋时期更残酷,此时的周朝之文明才算是丧失殆尽了。为此,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按一世相当于三十年计算,五世也就相当于一百五十年之后了,这也基本上与从春秋中期进入到战国时期的时间相吻合。
“小人之泽五世而斩。”孟子此言应当是针对春秋时代百家争鸣而言的。这个时代出现了各种弃周礼而迎合时代強势的思想与理论,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而到了战国末期,这些以杀戮争夺天下为理论基础的思想文化,也不适合于时代而被逐步抛弃了。由此可鉴,此时的战国乱世,已经到了沒有任何文化与信仰的时代了。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此言是说,孟子与孔子沒有直接师徒关系,因为他与孔子相距百余年。但孟子与孔子在思想意识、政治主张、教育模式等方面,实则如出一辙,一脉相承。这表明,孟子虽然未能直接成为孔子之徒,但却胜似孔子之徒。他不仅把孔子学说真正学到了手,而且还发扬光大,塑造成了统领中华先进文化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精华——“孔孟之道”。这种成就,其根基正是孟子“私淑诸人”,学与孔子。由此可见,孟子是孔子最典型的“私淑弟子”。而“私淑弟子”一词,也正出自本章经文。指未能亲自受业于某人,但敬仰并承传其学术而将其尊之为师的弟子。
《孟子》简介:《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审编发布:秦荣光